注册
投稿
帮助
资讯 > 创富故事

陶庙村的如意“蒜”盘

既然客观环境没毛病,那便是种法有问题。2016年,一直以种蒜为生的黄自兴成立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流转了100亩土地,为陶庙村翻开了规模化种蒜、规范化管理的产业新篇章。

经历了一株大蒜从失意到得意的沉浮

一片土地从清冷到热闹的重塑

陶庙村的产业才有了今天的如意“蒜”盘

这个季节,安陆市赵棚镇陶庙村香气扑鼻。只是,这股极具辨识度的气味并非花草的芬芳,而是浓烈的蒜香。

“今年的品质比去年还要好!”望着“俊俏”的蒜薹基地,陶庙村自兴家庭农场负责人黄自兴胸有成竹地说。

“好蒜薹,粗细要均匀,高度也要达标。长到五六十公分是最理想的高度,太矮了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陶庙村自兴家庭农场种有百亩蒜薹,农场紧邻吉阳山,这里的“吉阳大蒜”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录,出产的蒜薹以脆嫩、味浓著称。

每年四月,大蒜进入抽薹期,基地迎来丰收季,繁茂的土地上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村民在专注盘“蒜”。

“你看我采的蒜薹,多好!”见记者在拍照,村民李明义扬起手上一把刚刚采下的新鲜蒜薹炫耀了起来。他的另一只手上,捏着采蒜薹的工具——一把普通的裁纸小刀。用它在抽薹处轻轻一割,一根脆嫩的蒜薹就到手了。

“割的时候得特别小心,一定不能把蒜薹壁上的这层膜弄破,破了,蒜薹会变老,吃起来就柴了。”

在陶庙村,乡亲们最看重也最看好的作物便是这百亩蒜薹。今年,蒜薹田头批发价可达7.5元一斤,目前日销超过1500斤。

在最值钱的基地干活,大伙儿手上的动作便不由自主细腻起来,然而在效益不尽如人意的那些年,这地里的蒜薹只算得上鸡肋,并不是让人疼惜的宝贝。

“蒜薹长得越标致,卖价就越高。那种太粗、太细,或者不够水灵的,价格肯定也不会高。”

67岁的村民余首成告诉记者,他三十年前种了4亩大蒜,长相参差不齐,总共才值3000块钱。最廉价的时候,一斤才卖5毛钱。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大蒜就在陶庙村“落了户”。高峰时期,有上百户村民种植大蒜,大蒜总面积占了全村耕地的半壁江山。

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大户牵头,陶庙村的大蒜一直没有实现连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村民们各种各的,越种越没了精神。没有种植积极性做支撑,这里的大蒜面积逐年缩水,曾经的支柱产业也日渐暗淡。

“价格不好,就没多少人愿意种,量小了越发没有客商愿意来拿货,那价格更是起不来。”黄自兴说,一个地方的特色农产如果渐渐丧失了定价权和话语权,气场越来越弱,产业发展便陷入了恶性循环。

但,这是任何一个闻着蒜香长大的陶庙村人都不想看到的结局。

按理说,陶庙村具备种植大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疏松的沙壤土,升温快、透气性好,最适宜大蒜根系的生长。

既然客观环境没毛病,那便是种法有问题。2016年,一直以种蒜为生的黄自兴成立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流转了100亩土地,为陶庙村翻开了规模化种蒜、规范化管理的产业新篇章。

“以前农户只管种却不会管,没有治病、除菌这些环节。比如说大蒜锈病,是春季的‘头号杀手’。要是不防好,成片的大蒜一下子就黄了,蒜薹根本就抽不出来,这块地就是白种。”

现在,黄自兴会有意识地为田管工人们灌输“日常保健”的观念,“要定期喂它们吃营养品,打氨基酸,还有无公害的除菌药物。”

良田只有配良种,才能把特色产业种成致富产业。过去,陶庙村的大蒜一直扮演着“随大流”的角色,成熟上市期与绝大多数产区相同,产品难以脱颖而出,价格也无法拉开差距。

为了把陶庙村大蒜在蔬菜市场中由“追随者”变为“引领者”,黄自兴锁定以产蒜薹为主、蒜头为辅的早熟品种,抢“鲜”上市,“钱”景更好。

“以前的老品种,每年五月才成熟。那时候各种蔬菜一窝蜂都上市了,就只能贱卖。再加上劳动力一贵,几乎就没得赚。”

据黄自兴介绍,现在基地选用的是四川早蒜品种,成熟时间整整提前了一个月。时令鲜蔬,上市越早,卖价越高。

如今,陶庙村的蒜薹每亩产量稳定在1500斤左右,亩产上万元。眼瞅着在种植大户的带动下,曾经清冷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在基地长期务工的近三十名村民也感到欣喜不已。

“没想到我们村的蒜薹,能卖到七八块一斤。现在一亩田可以搞一万多块钱,这效益没得说!”

在基地务工的村民余首成只盼着这田里的效益能蒸蒸日上,这不仅系着老板的钱袋,也连着他们自己的荷包。

“打工的工钱,一天有100多块,一年在这打零工能有两万多元的收入。加上自己家的田,一年能有近六万元的进账。”

余首成说,过去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的日子一去不返,稳定的收入给大家带来的是妥妥的安全感。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趋势,人工种植的“瓶颈”逐渐凸显。为了保证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去年黄自兴试水了大蒜机械化种植,体验不错。

“去年在20亩田里试验了机械栽蒜,省不少钱。人工栽蒜,一亩成本需要1200元,改用机械的话只用400元就能搞定。工期也大大缩短,效果和人工栽的差不多。”

机械化种植,促使产业迈上提质增效新台阶。今年,黄自兴打算持续壮大这来之不易的如意“蒜”盘,将蒜薹种植面积扩大到150亩,为陶庙村注入更充足的振兴底气。

上一篇:种好“菜园子” 保障“菜篮子”

下一篇:中国最低调的蔬菜大省,为什么是甘肃?

微信公众号:cjsczzs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