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菜园子” 保障“菜篮子”
车出西宁市向北而行,来到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新庄镇台其庄村,还没进村,就能看到主干道两侧排列着一栋栋温室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可以说大通县的‘菜篮子’工程从这里起步了,我们从1992年开始种蔬菜,那时候只有15个大棚,发展了30余年,目前全村的大棚近300个,全村70%的村民从事蔬菜行业。”随行的台其庄村党支部书记祁国栋告诉记者。
大通县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具有种植蔬菜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占西宁市的31.18%和37.46%,已成为全省重要的“菜篮子”保供基地,预计今年蔬菜面积将达到7.8万亩,总产可达23.6万吨。
近年来,大通县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和总抓手,努力提高蔬菜保供能力,千方百计在“增产量、保供给、稳价格”上下功夫,成效显著。
新品种、新技术让“菜篮子”更丰富
四月时节的高原上,虽然室外气温反复,但台其庄村的温室大棚内却春意盎然,一棵棵鲜嫩水灵的“沙漠丝瓜”,或“吊”在藤上,或“攀”在架子上,生机勃勃。
施肥、打头、剪偏枝……种植大户马英梅正在枝蔓间穿梭忙碌。“去年试种成功后,今年放心种植了21个大棚,年后栽下的丝瓜苗,这两天已经开始采摘了,今天是头茬,你瞧,这已经摘了100来斤。以前种上海青,一年收入两三万元左右,现在种上了丝瓜,从去年试种的产量测算的话,今年的收入能翻倍!”马英梅喜上眉梢。
“这是我们从湖南引进的新品种,市场价格每斤能达到6至8元,目前已经与周边20多家湘菜馆进行了市场对接,由于目前产量比较少,都供不应求了。”建航种养殖农业合作社技术员苏远航告诉记者,这种“沙漠丝瓜”也叫肉丝瓜,只要温度达到8摄氏度左右就能成活,采摘期可达4至5个月,挂果盛期,每隔一天摘一次,每个棚一次可以采摘300斤左右,一个大棚一年下来收入可达六万元左右。
台其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谢久祥告诉记者,为扩大菜农的增收渠道,丰富本地市民的“菜篮子”,去年村里引进了新品种,试种了10亩。由于高原上昼夜温差比较大,种出的丝瓜口感更佳,周边很多的湘菜馆抢着要,村民也看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今年村里种了50亩,通过订单农业,也不愁销售,明年打算继续扩大规模。
以前这个季节,大通县当地的蔬菜大棚里主要是油菜、黄瓜、西红柿等,夏季多为辣椒、茄子等。如今,通过加强蔬菜基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及技术服务,越来越多的南方精细蔬菜在大通扎根发芽,实现了菜农增产增收,丰富了市民餐桌,同时也快速推进了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
据悉,目前全县积极打造6个标准化千亩露地蔬菜基地,主要种植的蔬菜品种包括甘蓝、鸡腿葱、芹菜、蒜苗、大白菜、贡菜等35个,引进新技术15项。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项目实施、蔬菜生产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对28家设施园区定点定人进行技术指导。
设园区、建基地,让“菜篮子”质量更高
高原上的春天姗姗来迟,一场春夜的雪,让大地喝饱了水。位于大通县城关镇上寺咀村和下寺咀村的大通森田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引进的第一批秋葵已长到10厘米左右,有的已经开出了花朵。
“我们的产业园区是大通县重点打造的新型温室集中连片基地之一,集中流转土地2075亩。”大通森田的负责人王显付告诉记者,该基地是集日光节能温室建设、光伏农光互补建设、果蔬研发、科技培训、大学生创业、中小学科普培训基地、休闲采摘、绿色蔬菜种植为一体的综合性生产示范基地。
近年来,大通县将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和总抓手。科学规划引领、培育市场主体、整合项目资源、强化政策帮扶,大力推进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工作。
2009年以来,大通县通过直接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种方式,引进25家农业龙头企业和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以塔尔镇、新庄镇、黄家寨镇为核心,建成汇丰、锦盛源、神农油桃、锦旺等28家设施农业基地。逐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引导、企业投资经营、农民参与受益”的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共计建成日光节能温室3295栋(园区2626自然栋、农户669自然栋),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1.55万亩(含复种1万亩),设施蔬菜年产量5.34万吨;露地蔬菜种植面积6.65万亩,年产量达20.88万吨,年产值3.79亿元。
与此同时,着重在科技研发推广、种苗繁育、种植加工、销售、冷链物流方面发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产业园农业基础建设与二三产业协同推进,以蔬菜产业化、多元化发展为突破口,将蔬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加工-流通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有机连接,实现产销对接,关联企业贯通,最终形成以蔬菜生产保供为主,三产深度交叉融合,生活、生产、生态等有机联动的别具特色的全产业链发展道路,实现产业链到价值链的升级。
转方式、提效益,助农民增收
分拣、称斤、包装、运输……在大通县城关镇的贡菜加工生产车间,贡菜成品源源不断地被装进蔬菜包装箱。望着一辆辆装满贡菜的货车驶离,城关镇下寺咀村的党支部书记缠洪禄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台其庄村村委会主任祁伟在蔬菜行业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见证了蔬菜产业的兴起发展。他告诉记者:“全村有大半的群众从事蔬菜行业,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4万元,钱袋子鼓起来,全是‘菜篮子’的功劳。”
如今,通过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实现村美民富的例子在大通县不胜枚举。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
西宁汇丰农业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是西宁市最大的设施农业国有控股公司,年产新鲜蔬菜6560吨,年产值达1968万元。据该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日均聘用周边农民工300余人,年增加农民工收入1000余万元,培育培养蔬菜种植经营职业农民200名以上,对优化地方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保供稳价和促进全县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全县的蔬菜产业主要包括设施蔬菜、露天蔬菜两部分,设施蔬菜主要种植品种为辣椒、茄子、番茄、黄瓜、食用菌、上海青等蔬菜及草莓、油桃、大樱桃、蟠桃等果品。露地蔬菜品种为甘蓝、大白葱、鸡腿葱、萝卜、西葫芦、西蓝花、胡萝卜、蒜苗等。全县设施农业园区带动务工人员有2405余人,务工总收入可达6926万元。
下一步,大通县将以打造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契机,立足蔬菜产业优势,强化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盘活生产经营效益不好的园区。以景阳、黄家寨、朔北、塔尔、城关、新庄等乡镇为重点,加快发展全县蔬菜产业,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