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元到100万元 富村富了
来源:中国农网
人勤春来早。正月初十(1月31日),春节刚过,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交口乡富村的千亩蔬菜基地就恢复了往日的繁忙景象,村民们纷纷在大棚里忙着采摘、清园。在富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邓建刚的指引下,记者弯腰走过七八米深的幽暗狭窄通道,眼前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明亮夺目的光线、生机盎然的菜园、温暖如春的温度,瞬间让人感觉心旷神怡。不远处,49岁的张军廷夫妇正在这片2亩多的西葫芦地里吊苗。
“军廷右手残疾,多年前一直是贫困户,2017年靠政策扶持承包了蔬菜大棚很快脱贫,现在一个孩子上大学,一个孩子已经成家了。”邓建刚望着迎面而来的张军廷笑眯眯地说,“你是咱村的典型代表,记者来采访你哩。”
张军廷浑身上下“风尘仆仆”,一只残疾的右手蜷缩在胸前,憨厚的笑容里藏着几分羞涩,一时不知道怎么言语。
“你现在承包了几个棚?一个棚年收入多少?”
“刚开始是4个,现在是7个,今年打算再承包两个,一个棚一年毛收入5万元左右,刨去租金、工人工资,能挣二三万元。”
“靠你们夫妻俩能忙过来吗?”
“俺们都是雇人采摘,一天给他们发70块钱工资哩。”张军廷指着地里两位五六十岁模样正在干活的妇女乐呵呵地说。
“富村的蔬菜产业已经带动本村和周边村庄200多人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元。”邓建刚说。
……
从张军廷家的大棚出来,记者又看了村民郑廉亚、张新昌等人家的蔬菜大棚。像张军廷一样,他们都是村里的“4050”人员,前些年大多在外务工,近年来,看到别人种菜尝到了甜头,也纷纷改行回家承包大棚。
富村虽然名字里有个“富”字,但在2017年以前,却是一个省级贫困村,村民热衷在家门口聊天、打麻将,或者上访,村集体收入常年是“零蛋”。
2017年,村干部邓建刚等人从报纸上看到山东寿光发展蔬菜产业的新闻后得到启发,决心借鉴“寿光模式”发展蔬菜产业。通过乡里资金扶持和村民集资修建日光温室大棚,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千余亩规模。如今,该村有日光温室大棚379个,占地1217亩,其中76个由村集体出资建造,仅此项出租资金,每年就可为村集体创收100万元。
“今年,我们打算再投资400万元,健全集种植、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蔬菜产业链,使村集体收入再创新高——达到130万!”邓建刚信心满满地说。
作者:夏泽辉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