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年收入 2000万元!茭虾共作,一个种养致富新门路
她没有北上广深的繁华,没有江南水乡的温润,但是潜江这座城市,在满街油焖大虾的鲜香里,一年一度的客似云来。渔洋镇位于潜江的东南处,是一个已有300年历史的老镇,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民风朴实,文化底蕴深厚。
早期共产党人胡幼松等曾在这里开展革命工作,电影《洪湖赤卫队》里“到新沟坝找县委”中的新沟坝即渔洋镇的新沟坝(幸福)集镇。渔洋镇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境内既有汉江支流东荆河冲积而成的旱作地,也有古云梦泽遗痕的大、小苏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就是这天然的水产基地,虾+稻、虾+茭的生产模式悄然萌发和成熟,成为潜江农民增收利器,也成就了湖美人家合作社的社员发家致富。
不安现状 谋定而后动
2012年,袁作圣所在的渔洋镇排湾村的村民一直从事传统的水稻种植,只能维持基本生计,这种现状让他陷入了沉思,怎样挖掘当地的优势水资源,让乡亲的“钱袋子”鼓起来呢?他发现江汉平原野生茭白较多,能否在潜江种植茭白来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呢。
怀着坚定的信念,袁作圣组团带队到浙江、安徽等多地进行实地考察。从学习技术到管理,从管理到营销,通过两年半的深入调研,袁作圣画好未来发展蓝图,回村大刀阔斧干起来。他利用低湖田种植茭白,并借鉴潜江虾+稻共作,在茭白田里套养小龙虾80余亩,成功探索出小龙虾+茭白新模式,当年大获成功,创收120万元。
茭虾共作 品牌创效益
2013年8月,潜江市湖美人家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拥有社员77人,注册资金923万元。袁作圣的“茭+虾”种养模式,将茭白的种植与小龙虾的养殖有机的结合,茭白为小龙虾提供庇荫与栖息的场所,小龙虾为茭白消灭虫害,除草,疏松土壤,且其排泄物还是茭白的有机肥料,两者互惠互利。这种种养模式不但充分利用了水体空间,而且减少了饲料、肥料和农药的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小龙虾和茭白的品质和安全。
合作社现有茭虾共作种植面积1 080亩,年产茭白近400万kg,年产小龙虾近10万kg,年收入 2 000万元,帮助18户村民脱贫致富。现如今,湖美人家合作社的茭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注册了“湖美佳”商标,一直在市场上使用,并带动了该镇特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2016合作社获得了省级“示范合作社”称号,潜江市政府授予合作社“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潜江市在“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基础上,又推出“虾+N”种养模式:虾+蟹、虾+鳝、虾+莲藕、虾+蟹+鳜等10多种小龙虾混养、套养、轮养、种养的高效模式,每亩收益均过万元。“茭+虾”模式效益更高。
绿色种植 生态促发展
潜江市许多特色蔬菜非常受消费者欢迎,十分俏销。新建蔬菜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在生产上做到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供苗、统一农资、统一病虫防治、统一销售,提高了蔬菜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由传统种植调整到绿色发展,实行规范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生产绿色蔬菜产品。实施蔬菜绿色生态种植,有效改善基地环境,提升蔬菜品质,蔬菜产品供不应求。
绿色决定效益,湖美人家合作社的茭白产品一进入四川、重庆、武汉等蔬菜市场就被抢购一空。合作社升级标准化生产的五统一,采取“六统一”管理体制,即统一规划种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技术培训指导、统一农资采购使用、统一病虫防治、统一品牌销售。同时建立了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生产记录档案管理制度、质量检测管理制度、基地产品准出制度、产品质量溯源制度等,对基地上生产的茭白产品进行不定期抽检,送检样品检验合格率达到 100%,保证了产品质量安全。
合作社恪守立社宗旨,本着“生态立社,产业强社”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产业导向,广泛使用农家有机肥料,锐意发展生态农业,着力打造工厂化农业示范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农业旅游观光基地,努力塑造一个新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产业化基地。
供不应求 携手奔小康
目前,合作社种植的茭白销量属湖北省之首,销售价格比其他市场价均高0.3~0.5 元/kg,让袁作圣备感自豪:“我的茭白很抢手,走进各大市场,一直都是供不应求。无论是在合作社的种植户还是务工人员,生活质量都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合作社积极开拓市场销售渠道,加强了“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省内省外合作社实现了资源共享,通过电商销售平台和合作社自身产品品质的优势,赢得了市场的广泛好评。现茭白产品销售到了武汉白沙洲、四季美、海吉星市场,广州江南、虎门市场,长沙海吉星农贸市场,四川农产品交易中心,扬州、常州、南京农产品交易中心,银川北环农产品交易中心和附近的荆州两湖、宜昌三峡物流园、岳阳八字门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尤其在省内白沙洲市场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占有荆州两湖市场份额的80%以上。
随着种植面积扩大,合作社将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市场。增加农户收入是袁作圣内心持之以恒的目标,下半年还准备加大160万元资金投入,兴建200亩设施大棚和1 500 ㎥冷库,扩大茭白生产规模。下一步,合作社打算用3~5年的时间,力争将茭虾共作模式再推广 5 000~8 000亩,携手更多的农民科技致富。
作者简介
长江蔬菜杂志社 余璨
潜江市园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何蓉
潜江市农业局蔬菜办公室 李德振 余礼涛
信息来自《长江蔬菜》2018年1月下半月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