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干一天比打工一个月还挣钱!享誉全国的“棚二代”“耿店经验”,到底是什么?
“这个只要你肯努力,干这个一天比(打工)干一个月还挣钱。”
2019年,“90后小夫妻”任召坤、崔广丹夫妇俩回村,一个种辣椒,一个卖辣椒,成为地地道道的辣椒专业户,年入50万余元。崔广丹更是成为市场里小有名气的“辣椒经纪人”,每天批发辣椒至少3万斤。
有着“鲁西小寿光”之称的耿店村,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全村780人,高标准大棚700多个,人均拥有4.4个大棚,如同任召坤、崔广丹那样,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有110多人回归、扎根农村种菜,其中,光“85后”就有48人,“棚二代”成了耿店村名符其实的新生力量。
回乡创业,一人一年赚50万
耿店村返乡创业青年联盟,这是一个由返乡青年种植户组成的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集体。
耿店村的“青年之家”
“我们这个联盟充分利用麦收、秋收、过年及业余休闲交流等时机,帮助其他青年分析创业项目的利弊与发展空间,给予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客观宣传种植大棚的收益,引导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转变传统择业观。”耿店村团支部书记耿付奇说。
据耿付奇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仅耿店村一个网格村就有112名青年回乡种棚。其中,光85后青年就有48位。他们将大棚种植作为自己的职业规划之一。
见到曹有忠的时候,他正在棚内铺设滴灌设施,如今他种着7个辣椒大棚、11个葡萄棚、50亩梨园。一亩辣椒棚一季能产辣椒2.6万斤。
返乡创业大学生曹有忠
1988年出生的曹有忠是土生土长的耿店村人,大学毕业后,曾辗转于长沙、北京、济南等多个城市就业。四年前,在外漂泊了许久的曹有忠果断回村,准备大干一场。
“其实,真正吸引我的,是耿店村这种开放的学习氛围。谁把棚管得好,我们这些年轻人都能免费看,免费学。村里的乡亲们从不吝啬把自己的技术教给我。耿店村的人一点都不保守。”曹有忠说。
谈起年收入,曹有忠说:“我一个人一年大概能赚50万元左右吧。”
如今,在耿店村种大棚,从买种子到卖农产品,全程不用出村。村里有村集体领办的育苗厂,有提供保姆式服务的合作社,有客商稳定的批发市场,还有大大小小的各种农投品商店。
正是这样的开放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村、外县、外省的青年来到耿店村干事创业。来自临清市魏湾镇薛王村的90后夫妻薛士凯和王秀玲就是这样被吸引过来的。
临清市90后小夫妻正在定植辣椒
大棚里,这对夫妻正在把螺丝椒的苗定植在新翻好的土里。他们一个人操作移苗器,一个人拎着苗盘投苗,配合得很好。今年是两人在耿店村租棚种菜的第四个年头了。种辣椒这个活,让两人每年都有近40万元的纯利润。
“我们以前在北京、东北等地打工,听说耿店村种棚收入高,于是,就决定返乡创业了。现在我们已经租了5个棚,棚均1.6亩地,只要村里再建棚,我们就继续租。”薛士凯自信满满地说。
筑巢引凤,取“耿店经验”“真经”
1996年,耿店开始种植老式蔬菜大棚,因为不懂种植,效益越来越低,越来越干不下去。2002年,三十出头的耿遵珠上任村支书。在分析了当时村里的实际情况后,耿遵珠认为要想提高村民收入,还得靠大棚菜。可当时种植多年的大棚芸豆因重茬出现大面积死秧,村民已对种棚心灰意冷。
为了重拾种棚信心,耿遵珠带领耿店人到寿光参观,开阔眼界。党支部还直接从寿光聘请农业专家进村授课,指导村民种上了黄瓜、尖椒、西红柿。
村民说卖菜难,耿店村就自建蔬菜批发市场;村民说土地流转难,耿店村就支部领办合作社;村民说买苗难,耿店村就引进优质育苗场……想民所想,解民所难,耿店村的蔬菜大棚又“活了”。
2006年,首批“棚二代”享受到了耿店村产业转型的红利。“我的前两个棚,一开始种的就是芸豆,一年干下来最多挣5000块钱。后来,我跟着村里一起对棚进行了改造,铺设了滴灌,安装了自动卷帘机,棚里的作物也改种了尖椒。现在,我一个棚能挣5万左右,纯利润在2万左右。”“棚二代”耿立财说,他们这一代人种棚,已经与上一代不一样了。
“生活有品质,收入有保障,配套服务好,这三个条件我们做到了,自然就会吸引年轻人回家”。耿遵珠说。
享誉全国的“耿店经验”,到底都有哪些“真经”呢?
01 一手抓硬件设施,一手抓人才软实力。
建设返乡青年创业园、蔬菜育苗场、实用培训基地、科技示范棚、高标准蔬菜温室等。提高蔬菜大棚智能化程度,应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智能温控、无土栽培等技术。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聊城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一批知名专家经常性开展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为返乡创业“棚二代”提供有针对性的一条龙、点对点精准服务,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生产软硬环境。
02 提高生活品质,解决“棚二代”后顾之忧。
2010年,耿店村建起第一栋居住楼房,部分村民实现了“住楼房”的愿望。“去年,我们搬进了村里统一建设的新住宅楼,实住面积120平方米,三室两厅,还有电梯,和城里小区没什么两样。”85后返乡“棚二代”耿星亮说。和他一样,即将搬进新房的还有71户,年轻人占比95%。耿遵珠说,如今,回村创业的青年越来越多,耿店村也在逐步发展中,建设了住宅楼、养老院、学校等设施,让年轻人真正放心回乡创业。
03 收入有保障,种菜更有奔头。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各方面配套齐全,生活稳定的情况下,“棚二代”干劲十足,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进一步又促进了耿店村大棚蔬菜产业的发展。如今耿店村人均纯收入4.5万元,村集体公共积累资金超过1200万元。“户户都有大棚菜,家家都有小汽车”成为耿店村的生动写照。
对于“耿店经验”
你有什么想分享的吗
欢迎留言交流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信息来自闪电新闻、农村大众
大众日报 长江蔬菜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