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鲜食甘薯第一乡”,机械化种植真给力!
在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安城镇,甘薯收获机在地头忙碌着,一个个形如纺锤的甘薯在机器的带动下破土而出。60余万斤甘薯“整装待发”,销往全国各地。安城镇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层疏松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强,特别适合鲜食甘薯生长,“中国鲜食甘薯第一乡”的称号由此而来。然而在2015年前后,随着土地肥力下降以及种植技术的逐渐落后,这里的甘薯种植面积日益缩小。
如今,在联合社的带领下,甘薯种植从简单粗犷转向科学精细,从完全人工到机械化升级,安城镇的甘薯产业如同按下“重启键”,焕发出新的活力。
1、收获甘薯60余万斤
市场供不应求
让庄铺村党支部书记王忠超站在地头,望着收获的甘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今年是重新种植甘薯的第一年,能否成功关系到村民的种植积极性和这个产业的延续性。现在看来,收成还不错。”
“今年雨水偏多,甘薯最怕水多,如果按照正常产量来计算的话,今年全镇可以收获90万斤甘薯。”王忠超坦言,虽然产量有所减少,但并没有对甘薯的品质造成太大影响。对甘薯的收获情况如此了解,是因为王忠超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安城镇安丰源联合社理事长。
目前,已有包括让庄铺村在内的14个村加入联合社,其中7个村都在种植甘薯。由于甘薯农机价值昂贵,所有的设备都是由联合社出资购买。前期种植甘薯的村子已经享受到了现代化机械带来的便利。
在让庄铺村的冷藏库内,一个个盛满甘薯的白色塑料筐整齐堆放在架子上。20万斤销售,40万斤储存,王忠超安排得明明白白,“之前不挑选,每斤最高才能卖1.2元,现在我们把甘薯按照品质分好,优质果每斤能卖到3.5元,20万斤甘薯已经销售一空。储存起来的40万斤,我们打算明年三四月份再卖,那个时候价格是全年最高的。”
2、甘薯种植走向现代化
管理模式颠覆性改变
在甘薯收获之前,王忠超心里是忐忑的。“虽然我们曾经大面积种植过甘薯,但现在的种植模式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以前的种植经验没有了用武之地。”王忠超说,今年3月,他与另外几名村党支部书记组团去山东烟台,目的是考察花生种植,甘薯只是备选。但却因土地问题,最终选择了甘薯。正是这次烟台之行,让王忠超彻底颠覆了对甘薯种植的传统印象。
“以前种甘薯,完全是人工,在地上挖个深坑把苗插进去,一棵秧子上最多也就长3个。而现在基本是机械化作业,种植技术也升级了,一棵秧子最多能长10多个。”王忠超兴致勃勃地介绍。
除了种植,王忠超还学习了甘薯储存技术。“储藏温度要控制在12摄氏度至15摄氏度之间,还要控制好湿度,定期杀菌消毒。”说起甘薯的储存技术,他滔滔不绝,仓库内还安装有新风系统,甘薯能完好地存放4至6个月,而且口感味道不变。
3、机械化种植日益普及
省时省力效率更高
在密密麻麻的甘薯叶子下面,一根根黑色的软管顺着土垄伸向远方。“这是滴灌系统,可以将水分精准地送到每棵甘薯苗下面,有些水溶性的肥料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输送。你看这些土垄上都覆盖了塑料膜,不怕下雨和干旱,也不会长杂草。”王忠超扒开厚厚的甘薯叶说,甘薯苗都是从烟台引进的“烟薯25”品种。
村头仓库内,停放着杀秧机、收割机等各式各样的农机,这些都是为甘薯服务的。其中,一个2米多高的“大块头”特别亮眼,王忠超介绍,这是旋耕起垄移栽一体机,一台30多万元,可以实现旋耕、施肥、起垄、破压茬、修垄等7种作业,可谓是“七位一体”,“原本种植一亩地的甘薯,需要好几十人,有了这些农机,只需要7个人就能保质保量完成。”
4、多村抱团成立联合社
集体村民双受益
目前,安城镇有300多亩的甘薯种植面积,每亩地能收获5000余斤甘薯,纯利润在2000元左右。如何科学管理,让其产出最大效益?答案就是建立联合社。2020年12月,安丰源联合社建立,“我们把部分有能力、有想法的村子联合起来,建立了联合社。”安城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徐猛说。
用徐猛的话说,联合社有“4条腿”,农机合作社、劳务合作社、产品直营店、深加工厂车间。“像让庄铺村的农机,都是属于联合社的,加入联合社的村都可以使用,可以大大降低成本。”针对村里留守妇女较多的状况,劳务合作社将其集中起来,通过电子平台统一派单安排工作,每人每天能有90元的收入,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再过几日,位于平阴县城的安城镇农产品直营店就要开业了,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甘薯也会离市民更近一步。而在不久的将来,一座深加工车间也将投入使用,地瓜干、冰冻蜜薯、地瓜脆片等产品将源源不断地流向市场。那个时候摆上直营店货架的,将不仅仅是甘薯、小米等初级农产品了,还有琳琅满目的各色深加工产品。
来源:农民日报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当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