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从来不平坦,要靠双手去摸索,靠双脚去丈量——访石屏县马鞍山村
初识谭有顺是在石屏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李红艳局长正给长江蔬菜杂志社记者介绍当地蔬菜产业情况——
石屏县属于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特点突出。年均气温18.3 ℃,年降水量在786-1116 mm之间,年均相对湿度75 %,年日照时数达2176 h。按照坝区、山区、河谷三个区域规划蔬菜产业。2016年蔬菜种植面积31.5万亩,总产量87.2万吨,总产值9.6亿元,产量居云南省第一。
在石屏县异龙镇马鞍山村,只要提及改粮种菜,人们就会想起他——马鞍山村党总支书记谭有顺。
10多年来,谭有顺带领全村农户披荆斩棘,成功开辟出一条致富之路,昔日的河谷穷山村已然成为一块致富高地,他也俨然成为全村的“精神领袖”。
小小山村,诞生一个“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马鞍山村处在河谷地带,“我们这里不需要大棚,本身就是天然温室”。
即便是现在,马鞍山村的种植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散”。虽然该村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3400亩,但是基本以“户”为单位,没有形成同一品种的集中连片种植,得益于后来组建的“合心组”,“散”户亦能发家致富。
2008年之前,曾因“散”吃过不少亏,那时候年人均纯收入仅2000元左右。人均1亩地,就成为农民仅有的一点经济来源,而蔬菜收购价受到打压,黑社会又时常滋事阻扰蔬菜外销,农户的生产生活苦不堪言、步履维艰。
正因如此,2008年,在谭有顺的倡导下,石屏县祥源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团结大家的力量,搞过几次,后来他们就不敢来闹事了!”然而,成立合作社并非仅仅为了抵御黑势力,更深层使命是让口袋“鼓”起来。
那时候,马鞍山村虽然种植面积大,品种繁多,但是这些“大路货”难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这就意味着农户增收的希望将付诸东流。
农家书屋
幸好,谭有顺早年有辣椒种植致富的经验,在这样一位有思想、懂技术、会经营、无私奉献的干部的带领下,之后的十多年里,成功的带领全村农户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连续五届连选连任村党总支书记,就是他斐然成绩最鲜活的印证。
“我们经常开市场论证分析会,根据市场选定品种,进行试种之后才推广,只有做大做尖,才有出路。”
数年里,合作社引进“津川4号”辣椒、台湾“迷你黄瓜”、“天升牌”小米椒等20多个蔬菜品种进行试种并推广,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将所掌握的种植技术倾囊相授,马鞍山的冬早蔬菜种植得到迅速发展壮大。“同一品种蔬菜,我们马鞍山的蔬菜,每公斤总要高出3-5毛。”名声大噪的马鞍山蔬菜,稳稳地占据了昆明、重庆、成都、贵阳等市场。
不仅如此,合作社特派20多户社员远赴老挝承包土地,“农药、化肥、种子都是我们邮寄过去”。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不仅占领了老挝的蔬菜市场,产品还远销越南、泰国、韩国等多个国家。为表彰其卓越贡献,“老挝国王奖励我们300亩土地30年的使用权。”
在一众荣誉中,有这样一个格外引人注目,也是对马鞍山村人最大的嘉奖——2014年11月获得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九个部门联合颁发的“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称号。同年,合作社销售总额突破3300万元,会员户年均纯收入达6万元,较上年增收近万元。
产业、品牌、市场,一个都不能少
“发展蔬菜产业,打造绿色品牌,拓展销售市场。”这是村党总支书记谭有顺总结的“秘方”。
谭有顺接受长江蔬菜记者采访
正因普遍较高的收购价,不久之后,市场上出现了冒充马鞍山蔬菜侵害品牌与价值的行为。面对严峻的形势,谭有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琢磨应对之策。
2011年合作社申请注册了“五郎河”商标,如今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马鞍山村成为石屏县3万亩冬早蔬菜种植基地中的杰出代表,享誉国内外。
石屏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陈瑞康介绍说,马鞍山村村委会与合作社捆绑,以“党员中心户+合心组”的模式,组成蔬菜种植合心组,形成产业致富共同体,发展特色蔬菜种植业,帮助农户增收致富。
该模式一直沿用至今。事实证明,取得了巨大成效,蔬菜产业不断壮大。目前,合作社吸纳社员680户,覆盖整个村委会80%的农户。
伴随着马鞍山蔬菜生产基地的迅速发展,“走出去”拓宽销路显得尤为重要。合作社积极培养营销人才,推选敢想敢闯的人员建成销售团队,寻信息、拓市场、找销路,负责与开着卡车、连着市场的客商订货、定价,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建设中的“马鞍山蔬菜综合交易市场”
从走出去找客商到吸引客商,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系和支持下,合作社新建了“马鞍山蔬菜综合交易市场”,搭建更为高效便捷的收购平台,这在规范农民生产经营行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树立整体品牌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前期工程已完成,预计2017年年底可以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