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帮助
资讯 > 创富故事

靠种菜、蚕豆,去年收入6000万!可他也曾赔光过500万积蓄……

云南大理的单加文是个敢想敢干的人。16岁时,他靠500元起家,成了当地有名的豆米大王。曾经明明能卖十万元的豆米,他却当饲料喂牛。他还种蔬菜,又把蔬菜也喂了牛。别看他做生意的方式这么奇怪,但最后靠蚕豆和蔬菜却赚了大钱。2016年,公司的年销售额达6000多万元。

  

  云南大理的单加文是个敢想敢干的人。16岁时,他靠500元起家,成了当地有名的豆米大王。曾经明明能卖十万元的豆米,他却当饲料喂牛。他还种蔬菜,又把蔬菜也喂了牛。别看他做生意的方式这么奇怪,但最后靠蚕豆和蔬菜却赚了大钱。2016年,公司的年销售额达6000多万元。

  敢想敢干,靠“倒腾”赚到第一桶金

  

  蚕豆,剥掉外壳变成了豆粒,豆粒再剥一层壳就变成了豆瓣,云南当地人习惯把豆瓣叫做豆米。就是这一粒粒小小的豆米让单加文闻名全行业

  仗剑走天涯,曾是少年时的单加文最向往的事情。12岁时,受电视上武侠片的影响,从没出过远门的单加文,竟然一个人从大理跑到了1000多公里外的四川峨眉山,他要去学武。

  家人不同意,单加文最后没能在峨眉山留下学武,可大胆闯天涯的志向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16岁时,单加文向哥哥借了500元钱开始创业。他到玉溪、楚雄等地收购食用菌,然后再差价卖到昆明等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单加文通过收购销售食用菌,核桃,瓜子、蔬菜等农产品,赚了200多万元。

  看准商机,两个办法迅速靠蚕豆赚到钱

  在收购农产品的过程中,单加文接触到了蚕豆。云南是中国蚕豆的主产区之一。炒蚕豆、油炸蚕豆、蒸豆米糕,当地人可以用蚕豆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美食。

  单加文看准了蚕豆的市场前景,并用两个办法迅速靠蚕豆赚了钱。

  方法一:剥皮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市场上的蚕豆多数是连皮一起卖的。1999年,单加文拿出80万元建了一个加工厂,把蚕豆加工成豆瓣,也就是当地人说的豆米。加工成豆米后,卖价至少高出了三四倍。

  方法二:反季节销售

  而单加文抓住的另一个机会,更是让他的豆米供应量在市场上稳稳地站住了脚跟——率先做加工和反季节销售。

  严把质量,10万元豆米当饲料

  2002年,单加文做了一件更轰动的事儿。他居然把价值10多万元的豆米都当牛饲料卖了。为这事儿,家人和员工都心疼得要命,甚至还和单加文吵过架。而单加文为什么要把价值十多万元的豆米当牛饲料卖了呢?这还得从他接到的一个电话说起。

  2002年4月的一天,单加文接到了昆明一个老客户的电话。“客户在电话里就问我,单老板,平时你们豆米我们看都不看,但是今天这个豆米感觉跟平常不一样,你赶快过来看一下。单加文说,那段时间,他一直在外面出差,那批豆米就交给别人负责。

  到昆明看了货以后,单加文一下子就火了。豆米里面有发黄、破瓣、指甲印突出、带虫斑的现象。虽然豆米并没有坏,可以10万元的价格低价处理掉,但单加文毅然决然把这批豆米当牛饲料卖了一万元在单加文看来,豆米上有指甲印,不仅影响了豆米的品相,也影响了它的保存时间,他坚决不把这种货卖给客户。

  

  较真!挑剔!是大家对单加文的评价。

  单加文说,做买卖不是做一锤子买卖,要做长远。为了追求质量,他不愿意为了挽回几万块钱的损失把自己的好名誉给搞掉。从那以后,单加文在公司定了一条铁律——货多货少质量都一样,价格高低质量都一样。货紧货松质量都一样。

  经过这件事后,市场上的经销商们对单加文的产品质量更放心了。凡是他发的豆米,都不用验货。

  保护价回收,发展反季节种植基地

  传统的蚕豆上市季节是每年的三月到五月,而单加文根据云南的气候差异变化,到处寻找可以反季节种植蚕豆的地方,然后以签订保护价回收的方式发展种植基地。

  应季时加工出来的豆米能卖15元左右一公斤,反季节销售最高可以卖到60元一公斤。在收购蚕豆的过程中,单加文也练就了一身采摘、甄别蚕豆的本事。单加文说,自己先做到了,才能去要求别人。他采摘蚕豆的本领不比种植十年的农户差。

  慢慢地,在北京、上海、杭州、昆明等地的蔬菜市场上,单加文都是小有名气的豆米大王。

  砸了500万,种出来的菜又喂牛了

  

  2009年,单加文拿出了多年攒下的全部积蓄500多万元,一门心思要干件大事儿。

  他在家乡流转了500多亩土地。在农产品加工销售领域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单加文,要开始种蔬菜了。

  单加文说,在收购加工销售的过程中,他发现种菜种好了是可以赚钱的。还有就是他看到家乡的土地撂荒情况非常严重。他想带动老百姓种菜,增加收入。

  单加文坚信自己种蔬菜肯定能赚钱,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不仅赔光了所有积蓄,而且种出来的蔬菜又喂了牛。

  从2011年起,在冬春季节,祥云县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干旱天气。单加文好不容易种出来的蔬菜,40%都绝收了,要么开裂,要么提前开花没法卖了。没办法,单加文只能把地里没用的蔬菜免费送给周边的养牛场。

  

  看着干旱枯死的蔬菜被一车一车拉出去,免费送人喂牛,牛吃饱了,单加文的心在滴血。

  随后,单加文又花了60多万元连着打了三口井,因为泥沙太多,达不到灌溉要求。到2013年,不仅没有水,钱也没有了。单加文不仅已经赔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500多万元,还欠下了600多万元外债。

  “360行,没有哪一行是好做的,没有哪一行是难做的。

  单加文坚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最起码碰到困难了,没退缩。碰到困难了,想方设法寻找突破口,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菜种好了卖不出去怎么办?白送!

  2014年,祥云县政府帮助单加文打了一口305米的深水井,终于能灌溉了,缺水的问题解决了。可新的问题又来了,菜是种好了,但卖不出去。

  单加文种了结球生菜、上海青、芦笋、油麦菜等30多个蔬菜品种。可很多品种当时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乃至整个滇西地区都很少见。原来,当地人都种青菜、白菜等传统蔬菜品种。芦笋、上海青、奶白菜等都是单加文从外地引进的新品种。可这样一来,单加文公司的销售员在推销的时候非常头疼。因为当时很多当地人压根就不认识这些菜。

  菜种出来却卖不出去,但单加文却并没着急。

  “对我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而且我也掌握这些品种要是销售出去,要比我们这边的常规农业利润要高四到五倍。单加文说,他有这种把握有这种信心才来种。而且他喜欢做别人还没有做的事。

  为了打开销路,单加文做出了一个决定——白送。连着两个多月,每天送出去一百多斤蔬菜。而且还让销售员在市场里现场炒菜,告诉人们怎么吃。

  免费送了两个月的蔬菜后,逐渐,就有经销商主动找单加文批发蔬菜。单加文的蔬菜销到了滇西地区,以及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通过销售些新品种蔬菜,单加文2014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2000多万元。

  “我种菜要种到人家像做豆米一样评价我。单加文说,他不敢说做得最好,但一定会力求往最好的方向去做。

  

  如今,单加文已经在家乡流转了2100多亩土地,他不仅种蔬菜、加工豆米,还建了一个养牛场。实现了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2016年,单加文公司的年销售额达6000多万元。

上一篇:小小靓科技 |“天舟一号”给太空带了哪些农业“黑科技”?

下一篇:农民朋友们注意了!以后这样使用农药,将会面临被罚款!

微信公众号:cjsczzs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