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帮助
资讯 > 蔬菜种植

1分钟了解,蔬菜用药四大“雷区”!

入春后,蔬菜生长速度加快,隐藏在土壤中且处于休眠状态的病原菌、虫卵等“蠢蠢欲动”,陆续开始为害植株。因此,菜农用药频率增加,为提高用药效果,提醒菜农避开以下用药“雷区”。

入春后,蔬菜生长速度加快,隐藏在土壤中且处于休眠状态的病原菌、虫卵等“蠢蠢欲动”,陆续开始为害植株。因此,菜农用药频率增加,为提高用药效果,提醒菜农避开以下用药“雷区”。

“雷区”一:随意加大用药浓度

当蔬菜上了病虫害,大部分菜农都想着及时用药,尽快遏制病虫害进一步发展。这种想法是对的,但是有的菜农用药时不管发病的严重程度,也不注意标签上标注的药剂使用浓度,只是单纯的认为浓度大了,病虫害就能打住。于是用药时随意加大药剂浓度。

例如,早春季节防治灰霉病,腐霉利是常用药剂,标签上的建议用量为15-20克兑一桶水,而实际生产中,受环境影响,灰霉病容易“反复发作”,有些菜农为将灰霉病控制住,将用药浓度增大到25-30克兑一桶水,自认为这样用药“药劲大”,结果却出现了药害。

杀虫剂产品中,一些内吸性强的药剂持效期达15天以上,但有些菜农对药剂特性了解不充分,特别是防治小虫时,为提高防虫效果,三五天就喷施一次,这样用药除了容易产生药害,更重要的是,时间久了很容易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最终降低用药效果,从而使病虫害越来越难防治,用药成本也逐年提高。

用药建议:病虫害发生后,建议菜农不要随意加大用药浓度,而是要根据植株的发病程度、虫龄大小来打药,发病较轻时,可按照药剂说明书上的浓度使用,若发病重,或者病虫已经有了抗药性,可适当加大用药浓度或增加用药频率来控制病虫蔓延和流行。

“雷区”二:药剂混配种类多

当前很多病害都是混合发生的,例如,黄瓜靶斑病与角斑病混发,有时病害与虫害混发,菜农治病心切,在用药时,想尽可能地将病害全面防控,于是将多种防治病害和虫害的农药混配在一起使用。

其实,一般情况下,合理的药剂混配既能防治多种病虫害,又省时省工,一举两得。但是混合不当,如将几种作用机理相同的药剂混用或与不同性质的其他药剂混用,不仅容易造成药剂失效,影响药效,而且还增加药害发生几率,影响蔬菜正常生长。

用药建议:当病害混发时,建议先以防治主要病害为主,不要混配过多药剂,混配时查看好药剂主要成分,避免重复用药,也尽量不要与叶面肥混用,特别是不要与富含金属离子的叶面肥一起使用,以防发生药害。

“雷区”三:抓不住用药时机

病害防治,菜农都知道要提前预防,不管是否发生病害,基本上是5-7天就喷施一遍杀菌剂,用药频率都比较高,虽然这种提前防病的想法是对的,但提前用药也要抓住时机。这是因为当植株长势健壮还没有发病时,频繁用药既增加成本投入,也容易损伤叶片,降低植株的抗逆性。

用药建议:抓住用药时机,是指棚室前脸处、放风口下、门口附近等病害高发地带,发现异常及时用药,此时用药要比漫无目的预防用药更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此外,在病菌孢子萌发期,即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效果最好,如果病害已蔓延成灾,用再好的药剂也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防治虫害也是同理,在成虫产卵高峰期或幼虫期施药效果最好,否则喷药多,效果却差。

“雷区”四:喷药部位有局限

喷药部位对药剂的防治效果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喷药时喷在发病要害部位,才会有理想的防治效果。如蓟马常隐藏到叶背、花朵中,不易被发现,因而容易被菜农忽视其存在。有不少菜农喷药时,只注重把叶片、茎秆等表面喷上药液,而忽视了叶背及地表等部位,蓟马防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采用这种方式用药,侥幸“逃走”的蓟马还会“卷土重来”,继续为害植株,从而降低用药效果。

用药建议:病虫害发生后,喷药部位要全面,不留死角,最好将植株、地表、后墙、立柱等部位都要喷施,对一些局部侵染病害,用药时要针对病部重点防治。对于茎秆、根部等发生的病害,最好是重点用药,例如烂秆,喷雾防治效果不明显,可采用茎秆涂抹,进行靶标式防治。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信息来自农业科技报

上一篇:2023年第一批!1249个品种被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下一篇:多个农技中心推广,最高净收入37500元!9个西瓜栽培模式,赶快种起来!

微信公众号:cjsczzs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