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记录2015·改革
上海浦东新区市民中心的自贸区行政服务中心人头攒动。4月27日,28.78平方公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扩容,上海自贸区全面开启“2.0时代”。人民视觉
首场中央国家机关公车拍卖在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举行,标志着中国公车改革迈出实质性一步。人民视觉
重庆奉节法院法官通过绳索进入深山,设立巡回法庭处理案件。人民视觉
郑州市爱馨阳光城小区,爱馨养老集团工作人员上门为居家老人提供医护服务。人民视觉
浙江义乌市市场监管局发出了浙江省首张商事主体“一照一码”营业执照。人民视觉
????深改关键年
全面发力 多点突破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改革是一场接力赛,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关键之年的中国改革,显现出“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雷厉风行的作风”。
何时提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这是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其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又作了强调。
为何关键——从时间上讲,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是“十三五”的起跳点,直接关系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任务能否如期完成。2015年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经济增速进入了多年未有的“6时代”。从心态上说,深改走过开局之年,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险滩”越来越多,“骨头”越来越难啃。“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必须巩固改革良好势头,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
成效如何——今年12月9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时指出,今年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推动出台了一大批有力度、有分量的改革成果,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全面改革与重点突破精巧平衡。户籍改革、公安改革、军队改革、全面放开二孩、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这些都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可谓“击中靶心”。“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有效带动了面上的改革,形成了中国改革的合鸣共奏。
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形成合力。贵州政府服务“不打烊”、福建三明医改“三回归”、上海四成居民有了家庭医生、重庆荣昌区村医实现“工分制”……基层改革的智慧全面迸发,一线创新的活力充分彰显,一个个“微创新”像一条条毛细血管,与改革的大动脉相连通,形成了中国改革的一体循环。
改革实践与改革理论相互促进。2015年岁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很多人感到陌生的概念,成为国内外竞相解读的热词。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升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对改革的理性思考也在不断深化,形成了中国改革的理论创新。
最后一公里热
防政策空转 让措施落地
深改关键年,许多领域的改革进入实操层面。如何保证各项改革举措彻底、坚决、不走样地落到实处,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2015年伊始,一些国外媒体就预测今年将是中国改革的“落地年”。今年以来,中国改革牢牢抓住“最后一公里”,顶层设计更加精细,攻坚突进更加有力,让打通“最后一公里”成为深改关键之年的关键之举。
顶层设计,精准发力。“最后一公里”,决定着改革的成色,成为顶层设计的重中之重。5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针对性设计、精细化安排,从设计源头瞄准落实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如今,行政审批、财税金融、价格改革等一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陆续展开,一批稳增长、促转型的改革举措持续落地。顶层设计发力“最后一公里”,大大提升了改革的执行力。
破除“梗阻”,持续有力。公车改革,典型的难在“最后一公里”的改革。中央层面推进迅速,地方层面却快慢不均。今年,这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中央国家机关车改已经全面完成;截至11月,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上报车改方案,其中27个省区市得到批复。不观望、不畏难、不逃避,关键之年改革大步向前。今年以来,养老金并轨、取消暂住证、推行“三证合一”、允许休学创业、建立身份证异地受理制度等,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改革举措突破阻碍,加快推进,落地生根。
督查落实,真刀实枪。一年来,改革推进到哪里,督查跟进到哪里;“梗阻”出现在哪里,督查追踪到哪里。中央改革办督察局已针对出台半年以上的重点改革项目,开展十余次专项督查,强力推进改革落实,全力打通“最后一公里”。6月以来,国务院派出11个督查组,对35个国务院部门和单位、18个省(区、市)开展实地督查,着重消除阻碍政令通行的“肠梗阻”“中梗阻”。
改革之路绝不是一路畅通,改革推进过程中也依然面临着利益藩篱、地方承接能力有限等瓶颈。期待2016年,进一步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为改革注入新动能。
简政放权
约束权力 激发活力
2015年初,在中国政府网推出的“网友最关心的十大政策”票选活动中,“简政放权”位列第一。老百姓对简政放权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证明不开了”“费用少交了”“‘衙门’好跑了”。简政放权,在理念上,要确立当好“服务员”的观念,在方法上,做到“放管”结合,这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普遍共识。
该放的放掉。2015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放手”政策,并已取得实际成效。3月,国务院决定取消和下放90项行政审批项目;5月,伴随453项非行政许可事项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个历史概念终结;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取消6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一批91项拟清理规范的中介服务事项。
该简的简化。11月,国办发文明确,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具体举措包括:全面梳理和公开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坚决砍掉各类无谓的证明和繁琐的手续,大力推进办事流程简化优化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快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扎实推进网上办理和网上咨询,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
该管的管好。简政放权的目标不是简单放权,而是同时加强市场和社会监督,做到“放管结合”。推广随机抽查的“双随机”制度,是事后监管一个高招。随机抽取被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意味着每个市场主体的头上都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企业必须增强守法自觉性;同时也意味着执法人员只能阳光行政。“先照后证”制度也是事后监管的有效做法。10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意见》把这个原则确定为政府监管市场一个基本的原则,可以简称为“四个谁”,即“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
三张清单
权力有边界 责任有明细
“三张清单”是政府给市场和社会搭建创新空间的重要举措,三者之间的逻辑,就是打造“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建设“开放市场”和“活力市场”。
权力清单,厘清权力边界。2015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划出的时间表,截至目前,29个省级政府已完成政府工作部门、依法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权力清单的公布工作。
浙江省和湖北省分别于1月和12月公布了权力清单。浙江省所列省级政府42个部门行政权力4236项,其中实行市、县(市、区)属地管理行政权力2078项。而湖北省首次集中公布省级权责清单和监管清单,其中62个省级部门2610项行政权力和422项省级行政监管事项,均可在省政府门户网站查询。
责任清单,治理责任缺失。如果说权力清单旨在明确“不能做什么”,那么与此相对应的责任清单则明确了“必须做什么”。前者重在治理越位,后者重在治理缺位。目前,各级政府已广泛建立了责任清单制度,画出了“追责路线图”。为有效防止多头监管、权责交叉等问题,河北省的责任清单用“与相关部门的职责边界”来进行区分和明确。例如“大气污染防治”一项,清单分别列举了省环保、发改、工信、住建、国土、农业、公安、财政等部门的“职责边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及具体案例也被一同列出。
负面清单,放宽市场准入。2013年,上海自贸区公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这也是我国第一份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随着市场越来越开放,这张清单也在不断“瘦身”,2014年,特别管理措施减少51项,2015年又减少了17项。负面清单的“瘦身”,意味着市场准入的放宽。如今,上海、天津、福建、广东4个自贸区共用一张“负面清单”。2015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全国部分地区试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而从2018年起,将正式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基层“试水”
鼓励探索 允许试错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基层”分量越来越重。今年的中央深改组会议上,“基层”二字被屡屡提及。作为重要的改革方法论,基层改革创新,正在释放更多力量。2015年,基层一线改革不断提速,观照全局、大胆探索、积极作为,把改革落准落细落实,让改革生根开花结果,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试点引领,示范、突破、带动。12月16日,因山东庆云县环保部门不依法履职,县检察院依法向县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这起全国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引发广泛关注,被称为“破冰”之举。在改革中推进试点,在试点上扩大试点,在扩大试点上全面推行,基层先行先试,成为改革“引航员”。“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中央的坚定声音,为试点改革注入强劲动力。
差别探索,切实、对准、做精。基层创新,要立足当地实际,在顶层设计下因地制宜探索推进。明年1月1日起,吉林省居民身份证省内可异地办理,时限由法定60天缩短为20个工作日;12月14日,江苏、安徽两省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一对一试点工作全面启动……这些令人兴奋的新举措,正是全国推进身份证异地受理制度改革的差异化探索。通过基层创新摸索规律、固化经验,更好地推动了面上的制度变革。
问题导向,聚焦、求解、推进。基层改革创新,一头连着广大基层干部,一头连着广大人民群众;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破除阻力、推动落实,让基层探索有了更多的针对性、实效性、借鉴性。从重庆山区的车载法庭到广东省的网上办事大厅,从陕西汉中的“民情直通车”到天津的“一张绿卡管引才”,各地纷纷涌现“微改革”“微创新”,不断为改革注入活力,也为改革提供了不竭的火种。
获得感
钱包鼓 办事顺 心里乐
“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为“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做了最好注脚。深改关键年,“民生坐标”凸显,一批“含金量”高的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有温度的改革持续推进,让“改革获得感”深入人心。
抓住身边,改革更温暖。“漂了这么多年,终于在广州‘落’下来了!”几天前,江西李女士凭借“客户服务管理师”资格证书,进入广州2015年积分制入户名单。12月,国务院公布《居住证暂行条例》,目前已有20多个省区市的“十三五”规划建议稿涉及居住证内容,15座特大或超大城市提出积分落户政策。户籍改革的阳光,打破数亿人的身份标签,2亿多流动人口将由此获得更平等、更有尊严的城市生活。今年以来,“全面二孩”渐近、驾考改革、电信提速降费……“身边的改革”不断,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深刻变化。
贴近需求,梦想成现实。创业创新的梦想,在2015年展开翅膀,飞进众多普通人的生活。国务院连续推出《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方案,顶层制度不断发力。借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阳光,前几年从哈尔滨理工大学毕业的马帅当老板当得更稳当:“只用2天就从创业贷款担保公司获得了10万元贷款。”随着各地出台一系列鼓励“双创”的政策措施,越来越多的“马帅们”圆了创业创新梦。身份证异地办理、2.5天弹性作息……这些改革热词贴近公众需求,大大提升幸福指数。
医治“顽症”,实惠看得见。打通堵点、疏导痛点、治理盲点,今年的改革直指民生“痼疾”,一波接着一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在编制、职称、待遇等方面向330万乡村教师倾斜,让他们扎根基层更安心也更舒心。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一步扩大试点,专治“以药养医”顽疾,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养老金制度结束双轨制,专车合法化并纳入监管,城乡教育经费明年起“钱随人走”,改革出实招出硬招,让“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
(本版稿件由汪晓东、温素威、于洋、吴姗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