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菇三代”的乡村振兴梦
如今,“活体蔬菜”在许多餐饮店里都非常流行,服务员端上的不再是切配好的蔬菜,而是一盘盘长在菌棒上的鲜活菌菇,食客们也对这种现采现吃的新鲜青睐有加……而这项改变人们餐桌“鲜味”的技术,是来自彭世菇业三代人的创新突破,也正是“菇三代”彭长儿口中的“移动农业”。
菌棒袋栽技术、蘑幻森林、移动农业……以爷爷彭兆旺对菌棒栽培研究与父亲彭泽福的工厂化高品质花菇生产技术研究为基础,彭长儿走出了一条“活体菌菇+林下菌菇”联动发展的产业致富之路。而由他首创的菌菇苗菜生态循环种植体系,更是对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具有推广价值。
让菌菇种植“不走寻常路”
在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菱浜村,走进彭世菇业的青浦基地,菌棒发菌培养区、苗菜生产区、香菇种植区……边走边听彭长儿介绍着自己亲手打造的“蘑幻森林”,如数家珍地谈及他在农业种植上的发明专利,眼睛里像在闪着光。
从十大农业创新创业典型带头人、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乡村振兴先进个人,到此次获评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这一路走来,彭长儿可谓披荆斩棘。2005年,他虽成绩优异却因为家庭濒临破产而从初中辍学。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一直在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命运,在助力乡村振兴之路上不断从危中寻机,求新求变、稳扎稳打,进而成为如今诸多荣誉加身的“新农人”。
彭长儿的爷爷彭兆旺,是业内知名的“袋料菌棒栽培香菇”技术创始人,并把人工栽培菌菇技术无偿提供给广大农户。彭长儿说,他的爷爷就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扶贫事业。“2013年接手企业的管理后,我也默默接下了爷爷手中的旗帜,立志做一个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有为青年。”彭长儿说。
彭长儿。青年报记者 郭容 摄
不过,彭长儿一开始却没想过自己会接班。“从小我就想当科学家。”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即便是身为农三代的彭长儿,小时候对农业也是兴致缺缺。尤其是,彭长儿小时候每天看着父亲回家都全身是泥,又苦又累,更让他想避而远之。从小成绩优异的他,一心只想成为“高大上”的科学家。
因此,彭长儿成为“新农人”,起初更多的是因为“不得已”。由于企业经营不善,家庭负债累累,2005年,还在读初三的彭长儿被迫辍学。当时,公司只剩下父亲和爷爷,但父亲重振旗鼓的信心和复兴家族食用菌事业的坚毅态度感染了彭长儿,也让他看到了希望。
为了弥补自己在组织生产和经营公司方面的不足,好学的彭长儿一有机会就会到同行甚至是跨行业的公司去参观学习,拓展自己的眼界。他还会不断思考“公司发展过程中缺什么”,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通过“白天工作,晚上学习”的方式陆续完成了食用菌技术、管理学、互联网、国际贸易、食用菌设施设备等方面知识的进修。同时,他还取得了农业高级技术员证书,并且参加开放大学,读完了专科和本科。
彭长儿一直坚信,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想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就必须“不走寻常路”。2012年,“活体菌菇”在国内的食用菌行业里尚处于空白阶段。彭长儿就以此为突破口,顶着股东反对的压力做活体菌菇工厂化技术研发。他将长满了菇的菌棒包装成礼品,尝试采用B2C的业务模式在上海进行试销,这也成了“活体菌菇”产业链发展的雏形。同时,将“活体菌菇”销售模式调整成B2B业务模式,尝试为中高端连锁餐饮店供货,获得了不错的反响,这让彭长儿看到了“活体菌菇”市场未来前景和希望。
在农业领域续写“科技梦”
彭长儿和彭世菇业推广带动了6个林下菌菇基地,总面积超过1000亩。辐射带动12个合作社,累计带动800多户农民就业增收。2022年,其负责主导管理的企业完成了7600万产值。作为这样一家中等规模的农业生产企业,彭世菇业每年会产生1500吨废弃菌包及2000吨湿豆苗的废弃根部。这些废弃物该如何处理呢?对彭长儿来说,这原先是一个让他非常头痛的难题,“我们一家企业的湿垃圾可以顶整个农业园区的50%。”
为了解决废弃菌棒污染环境的问题,彭长儿带领技术团队,历时5年,终于成功开发出了废菌棒有机肥种植豆苗的技术,“目前,基地年产豆苗300万盆,产值近3000万元,每年可消耗1000吨以上废弃菌棒。原来处理湿垃圾还要花钱,现在这些废弃物每年为我们带来500万元的效益。”彭长儿告诉我们。
“实际上,我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完成了我的梦想。我现在做的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方面的发明创造,在做公司的革新等等,这些不也是科学家、发明家所做的事情吗?而且,我依然有机会可以继续学习。”彭长儿曾因为辍学而产生过埋怨和不甘,但通过他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的不断耕耘和自我实现,这位“新农人”早已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并且在农业领域续写他的“科技梦”。
截至目前,彭长儿主持、参与国家、市、区项目研究课题18项,获得19项专利技术。他还带领团队,对现有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完成初阶段改造,效果明显。由他主导管理的企业获得林下产业突出贡献奖,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生态农场、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旅三星级园区等荣誉。
温暖自己也照亮他人
作为上海彭世菇业有限公司团支部书记、上海彭世菇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上海首席技师、上海蔬菜食用菌协会副会长,随着头衔不断增加,彭长儿也深感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我们是在党和政府的各项利好政策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一家企业,心怀感恩。国家和社会为我们创造了平台,让企业得以不断发展,我们也要尽可能帮助更多人。”彭长儿说,过去自己关注的是“我要什么”,而现在想得更多的是“国家要什么”“农民要什么”,目光的转变让他看到了更大的天地。
2019年春节,彭长儿回老家过年时,爷爷对他谈起,“现在老家很多田地都荒了,因为年轻人都不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业对我们国家这么重要,没有年轻人接棒,以后可怎么办?”爷爷的这番担忧也引起了彭长儿的深思。
回到上海之后,作为“上海首席技师”“青浦工匠”,彭长儿很快就着手设立了首席技师工作室,目前已传授带徒50多人,开设专业性技术培训课程教授1000人以上,免费发放3000多份学习资料。同时,为练塘镇农业合作社技能人才发展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彭长儿说,通过带教这些学徒,希望在传授技术的同时,也能告诉这些有意愿从事农业领域的年轻人,“做农业不需要靠情怀,一样可以成就他们的人生!”
除了年轻人,彭长儿还留意到,45岁至60岁年龄段的人,找工作相对较难,且工资收入很低。企业也向他们敞开大门,为当地解决了这一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平均工资6000元,一线工作者可达8000元。彭长儿还通过东庄村的“蘑幻森林”项目,带动多户失地农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发展。目前,练塘镇双菱村、东庄村、大新村被打造成“产业样板村”,亩产值达到2万至5万元,农民收入得到提升。此外,彭长儿还热衷于公益事业,常年带领团队进入社区捐助,特别是疫情期间,捐赠了价值300多万元的蔬菜并帮助本地菜农销售1000吨以上的滞销蔬菜。
彭长儿记得,在自己遭遇困境,被迫辍学的时候,同学、老师等周围的很多人都给予过他帮助和关爱。他对此一直心怀感恩,“接受社会的捐赠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相反你应该将这份温暖和奉献的心传递下去,这也是我正在做的。”在彭长儿看来,无论是对个人还是企业而言,都需要回馈社会,只有社会越来越好,企业才会变得更好。“目光所到之处,由‘己’及‘人’时,你就变成了一束光,温暖了自己,也照亮了他人。”
来源:青年报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依据证明材料确认版权,更正来源及作者或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