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帮助
资讯 > 新闻快讯

世界首创!老农猪圈里育出“中华神菇”,100万美元都不卖的技术,种植户可免费用!

谢远泰出生在江西省广昌县赤水镇天咀村,这是一个山环水抱的桃源之地,也是一个田少地薄的贫困之村

100万美元买一株菇,还不卖!?

这个农民研发的“神菇”究竟有多牛?

简直颠覆菇界!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足矣!”

谢远泰出生在江西省广昌县赤水镇天咀村,这是一个山环水抱的桃源之地,也是一个田少地薄的贫困之村。

1977年夏天,年满20岁的谢远泰,高中毕业回家乡创业。看着村里破旧不堪的土坯老房,看着辛勤耕作却一贫如洗的乡亲,走在村里通向山外唯一的羊肠小道上,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乡亲们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也得不到温饱,作为回乡的知识青年,我必须站出来,改变这贫穷落后的面貌!”

天咀村山高林密,有种香菇的传统,只是技术不精,香菇品质不好,产量也不高,但谢远泰认定这是一条脱贫致富之路。他在这个行业里做得兴趣盎然,如鱼得水。1979年,他来到福建三明学习香菇培育技术,随后又四处筹钱学会了木耳、平菇等30种以上菌类的培育技术。1982年,他南下广州学习香菇“段木菌种栽培”法,大大提高香菇产量。1984年,他开始琢磨用茶子壳、五节芒、稻草等植材替代木屑技术,成功解决耗材问题。1986年,他研究“大田代料栽培”法,实现了香菇大规模生产。

图片来源:新华网

正当乡亲们跟着他在香菇种植业上大显身手时,谢远泰却决定人工培育茶树菇。那时,茶树菇还只是珍贵的野生菌代名词,金黄、脆嫩、醇香。晒成干菇后,与肉同炖,其汤色清如茶,鲜美至极,味道远在香菇之上,市场前景一定更广阔。谢远泰盯上这一潜在的“小金矿”,并立志要人工栽培。

当年没人相信,有的只是质疑和嘲讽……

当时,香菇种植技术已经成熟。而且天咀村香菇品质已小有名气,只要扩大生产,马上就有丰厚回报。而人工培育茶树菇,一切又要从头开始,并且前途未知。乡亲们对他“半途而废”充满疑惑。

“茶树菇?那是野生菌啊,全世界都没人可以培育出来,你还真敢想,这绝对不可能在我们这小山沟里实现的!”

“他只读了高中,从来没有学过专业知识,你看他每天在‘猪圈’里做实验,哪里研究得了茶树菇,痴人说梦话。”

……

然而没有什么能阻止谢远泰探索的脚步,他独自走上了人工培育茶树菇的道路,也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图片来源:抚州日报

他的第一个茶树菇实验室就是他家猪圈,历经4000余次失败,1992年,他终于人工培植出茶树菇,填补了世界人工栽培茶树菇的空白,被誉为“神菇王”。经国家食品质量监督中心检测,茶树菇内含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及十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质量比天然茶树菇更好,因此命名“中华神菇”。

1993年,他将该品种命名为“AB六—2”特种菌,通过了江西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鉴定,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于1996年荣获北京世界发明金奖。

这个自学成才的传奇式农民发明家,先后研发并申报“AB六-2”特种菌、茶树菇代料栽培技术、“茶树菇液体菌种开发”等国家专利技术。

部分专利授权证书

“一家富不算富;乡亲富真正富!”

1998年,谢远泰挺进南昌,成立了公司,是首批进入民营科技园的民营企业。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年食用菌市场行情大震荡,茶树菇市场价每斤由原来最高140元暴跌到20元。乡亲们看着自家大棚里堆积如山的茶树菇,愁容满面。

“对乡亲的承诺不能食言,要亏只能亏自己!”谢远泰坚守诺言,依然按照每斤120元的合同价回收茶树菇,乡亲们的收益保证了,他自己的公司却亏损达850多万元。绝境中,一位日本客商找到他,愿意出100万美元买下他的茶树菇专利。

图片来源:新华网

卖还是不卖?几天时间,谢远泰日思夜虑,内心的矛盾激烈碰撞。脑海中有个声音不断的在拷问,“如果卖了,以菌谋生的乡亲们,能以什么为生?”“我研究茶树菇的目的是什么?我是为自己还是为大家?”“要知道日本人买了去,到时候又高价卖给我们国家,农民种植的成本就高了。”一心想带领乡亲们摆脱贫穷的谢远泰,道出了拒绝的理由,并决定把这项发明专利献给家乡父老乡亲、惠及千家万户。

图片来源:新华网

菇种在哪里,人就在哪里。带着乡亲们的信任和期盼,谢远泰扎根在每一座菇棚。

为了更好的将茶树菇接种、栽培、管理、烘烤等生产技术倾囊相授,1999年,在政府的扶持下,谢远泰的公司成为江西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培训全省各地学员1.5万人,茶树菇专业种植户有1036户,解决下岗工人就业,盘活农村剩余劳动力1.1万人。

几年下来,菇农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村里的新房建起来了……看着乡亲们的笑脸,谢远泰觉得付出的所有辛苦都值得。

图片来源:新华网

2001年6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临江西远泰公司南昌总部视察,得知他是一名普通的高中毕业的农民时,对他称赞道:“你了不得!你做的工作就是我们提出的‘三个代表’中的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谢远泰笑着说:“我是一名党员,这是我应该做的。”

播下“满天星”,照亮万家幸福路!

“广昌是中国白莲之乡,莲籽壳产量大、价格低,蛋白质含量高且生虫少,农民不打农药,是绝佳的菌菇养料。莲籽壳菌筒出菇产量高、无农药残留,农户省心不少。这方子既提高莲农收益,又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可谓一举两得!”考虑到产地属性,谢远泰还推出了莲子壳粉袋料栽培茶树菇的研究。“这个菌筒是用我发明的方子做的,用莲籽壳代替棉籽壳,帮农户省了不少钱,单运费就降低80%!”谢远泰笑道。

他以5种莲子壳粉不同配比配方栽培茶树菇,筛选出了莲子壳粉适合袋栽茶树菇的较优配方:莲子壳粉52%、棉籽壳26%、麦麸20%、石灰2%。采用该配方袋栽茶树菇,菌包菌丝生长较快,34 d菌丝长满菌包,出菇周期短,产量高,4批茶树菇每个菌包平均产量达到341.5 g干菇,生物转化率达68.30%,优于棉子壳袋栽茶树菇的产量。

图片来源:新华网

在谢远泰的无私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全国各地菇农慕名前来学习茶树菇种植技术。

1999年10月,谢远泰正为900多名下岗职工开展种菇培训。由于过度劳累,他突发风湿性心脏病。医生劝他立即做手术,他却说:“心脏动手术,风险不小,我怕自己熬不过这一关,那900多名下岗工人怎么办,找谁挣钱去?”他强忍病痛,直到培训者种出茶树菇。

因过度沉迷研究,2002年的一天,谢远泰忘记服药,大脑出血,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几天几夜昏迷不醒,醒来后的谢远泰自己倒是乐观:“我这条命够硬,老天爷给我留了一条命,就是为了让我带领大家致富。”

多年来,谢远泰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服务人民群众。而他自己日子却过得清苦,全家人蜗居在政府给予的6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里,小儿子因为智障残疾至今未成家立业,饮食起居全靠他夫妻俩照顾。然而,不管家境如何清贫,他乐于助人的秉性从未改变,手头有点积蓄就想着来帮助别人。

天咀村危旧土坯房维修,他先后捐款一万八千元;村里女学生谢茹英因父亲去世,面临辍学,谢远泰得知后资助她读完初中和高中,使她得以成功考取大学;赤水镇小学教学楼改造,他捐款一万元;水南圩乡张杨村脱贫户廖诗祥因房屋倒塌和儿子患病陷入困境,他捐助一万筒菌种,并登门传授技术;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他主动向县红十字会捐款一万元;他还多次把县领导走访所给的慰问金捐赠给困难群众……

“老菇农”谢远泰的故事还在继续。他悉心耕耘的红土地上,新一代菇农紧握接力棒,正茁壮成长。

多年来,他带的学员如满天星星,洒落各地,照亮了当地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路。茶树菇产业不仅在本县遍地开花,还辐射到贵州、河北、河南、广西、福建等省,全国各地种植数量约10亿筒,产值达20多亿元,带动数十万农民脱贫致富。

从一筒菇到十亿筒,从一个人到数十万菇农,从20岁到66岁,谢远泰一生只为“菌”来,始终秉持着带领乡亲致富的初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这片红土地上的神菇传奇。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依据证明材料确认版权,更正来源及作者或立即删除内容。

信息来自中国新闻网、光明网、掌上莲乡等

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上一篇:“胶州大白菜”蹲点记丨叫好又叫座,种植户赚了多少钱?

下一篇:番茄授粉居然还有机器人、辣椒价格翻倍…(看世界)

微信公众号:cjsczzs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