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香菇栽培历史悠久,已有800多年历史,起源于浙江省龙泉、庆元、景宁3县。香菇是世界第二大、我国第一大食用菌,我国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原木砍花法、段木接种和代料栽培法,现在的熟料栽培技术是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道真自治县种植香菇从零基础起步,属于“无中生有”的新兴产业,2015年从福建引进第一家食用菌企业贵州穗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种植香菇,2017年从河北引进龙头企业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引领全县香菇产业发展。
当地香菇为周年生产模式:海拔1 000 m以上地区为夏秋季出菇区、海拔600 m以下地区为冬春季出菇区、海拔800 m左右区域为周年生产出菇区。
几年来,笔者认真吸取和总结香菇生产管理过程中的经验,不断解决香菇产业发展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抓住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推动香菇产业健康向前发展。
01香菇菌棒上棚前的准备
园区地势要平坦、通风、向阳、排水方便、避防山洪,水源好、水量与发展规模相适应,电力能满足生产需求,交通运输方便,劳动力充足。
满足香菇生产管理中温、光、湿、气4个要素独立调节。
①运输车辆要清洗干净后晒干,备有遮阳网和避雨帐篷。
③使用菌架或塑料筐装棒运输,尽量减少底层菌棒承受的压力,菌棒堆积厚度不能多于6层。
④菌棒装卸车不能在雨中和高温下作业,运输车辆装好菌棒后一定要加盖遮阳网或避雨帐篷,做到防尘、防雨、防晒、防掉落。
①大棚检修、消毒,使用后的大棚要及时清除废菌棒及周围杂草,园区及大棚卫生清理不留死角,卫生清洁后可用生石灰结合夏季休棚高温闷棚消毒。
②结合菌棒卸车搬运,认真挑选出受污染、感染病菌的菌棒。
菌丝完全封满接种口并向里面吃料生长后才能搬运入棚。
将感染木霉、链孢霉等的菌棒挑选出来,集中销毁或药物处理后集中培养。
香菇菌棒培养的最佳条件是温度22~24℃、湿度60%~65%、通风良好、弱光或黑暗培养。菌棒培养期间要注意观察温度,以23℃为中心,上下波动不超过3℃,前期暗培养,后期增加散射光,这样有利于菌丝营养物质积累,出菇效果好。
接种后1~6天是香菇菌丝的萌发和定植期,接种3周后,随着菌丝生长量的增加,耗氧量增加,菌棒内氧气含量已成为菌丝生长的关键因素。若是固体接种,一般有4个接种孔,只需脱去外袋或将外袋撕8~10 cm孔洞即可;若是液体菌种接种,因接种孔较小,棒内氧气含量不足,需刺孔增加含氧量,此操作的关键是刺孔的深度和范围不能越过菌丝生长范围,可以根据菌丝生长情况刺1~2次孔;当菌丝长满整个菌棒时,可以在菌棒周身刺孔,刺孔的数量是每棒50~80个,深至袋心,刺孔后需增加通风量和通风时间,防止菌棒温度升高后出现烧菌情况。
当前生产中,多数菇农常采用一次性刺孔放氧法,方法是待菌丝长满菌棒后,使用放氧机每棒刺60~80个孔,刺孔针直径1~2 mm,深至袋心。
菌棒转色是香菇菌丝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转色温度是15~25℃,最适温度是18~22℃,湿度85%,增加通风量和散射光照射。一般转色时间为10~15天(菌棒粗者时间稍长),转色深浅与条件控制和品种有很大的关系,转色条件控制得好,则菌棒转色均匀,菌膜厚薄一致;反之则转色浅或不均匀,出菇质量差,转色管理过程中需注意温度和光照管控。
放氧促进转色的温度控制标准是整个转色期间温度控制在18~22℃较为适宜,棚温20℃以下时刺孔增氧转色不会出现高温烧菌情况;当棚温在25℃以上时应停止放氧或采取降温措施,待棚内温度降至20℃以下再刺孔增氧转色,天地窗全部打开,增大通风量。
转色期棚内光照需调整为比较明亮的散射光。管理中取下内棚遮阳网,打开外棚天窗遮阳网即可满足光照需求,生产中结合通风管理同步调节光照强度。
菌棒转色成熟的判断标准:一是用手捏菌棒表面有弹性;二是菌棒表面瘤状物突起在70%以上;三是菌棒表面70%已转为褐色;四是菌棒折断后木屑呈米黄色,有香菇气味。
催蕾前结合天气和上市时间安排催蕾出菇时间,催蕾前脱袋,催蕾管理的主要措施是控制环境条件,如加大昼夜温差和湿差刺激、增加散射光照射强度、增大通风量,及碰棒等。
根据市场需求加强温度管理调整出菇时间,如8~16℃形成厚菇,二氧化碳浓度高易形成长脚菇等。
菇棚湿度控制在85%~90%,待菌盖在2 cm以上时,可直接往菌棒、菌盖上喷水,但冬天不能浇水,浇水后易形成黑面菇,影响商品性。
出菇期需增加散射光强度。子实体颜色与光线强度有关,光照弱易形成黑菇,冬季可以太阳光直射。
冬季每天通风2~3次,每次40 min;春秋季棚内温度高于20℃时可24 h通风。
用采摘手推车将采摘的鲜菇分级盛装,轻拿放轻,保持子实体完整,防止相互挤压损坏。
采大留小,注意不要将菇脚残留在菌棒上,若有残留应用小刀剔除,以免孳生杂菌,不要带出菌皮,不要伤及周围小菇蕾。
菇体达到七八成熟时,菌盖未完全展开,尚有卷边,菌膜刚开始破裂时即可采收,此时采收的香菇,色泽鲜艳,香味浓,菌盖厚,肉质软韧。如果采收不及时,菌盖开伞变薄,菇柄长,质量减轻,商品性降低。
④一般情况下不要混采后再次分级,混采后分级易造成菇质破损,影响品质。
⑤采收结束,停止喷水,通风养菌,待菌丝恢复,当原采过的菇基处发白,即可转入下一潮菇的催蕾、出菇管理。
为害香菇的虫害主要是昆虫纲和蛛形纲中的一些种类,昆虫纲中主要有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等,双翅目中主要是眼蕈蚊科、瘿蚊科等多个种类,以幼虫钻蛀、取食菌丝体或子实体,造成菌棒变黑、松散、出菇困难、畸形等;鳞翅目中以夜蛾科为主,幼虫体大,取食量大,为害后对菇体造成缺刻、孔洞等;鞘翅目中以窃蠢科、露尾甲科、谷盗科、扁甲科、大蕈甲科及隐翅甲科等为主。
菇蚊喜欢潮湿、肮脏的环境,个体小、繁殖快、有趋光性、喜群居,发生严重时可使香菇减产30%以上。最喜欢的食料就是香菇菌丝,咬食菌丝体后,导致香菇菌丝断裂而死亡,同时引发病害,造成恶性循环;菌丝体和子实体受害后,会产生一种特殊味道,引诱菇蚊返回受害部位产卵,形成世代重叠为害。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废菌棒和病虫为害菌棒。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将受害菌棒挑选出来,集中深埋或烧掉。保持园区卫生和大棚清洁。生产前每标准棚(可装菌棒1万棒)用15~25 kg石灰粉消毒,杀虫灭菌。加强管理,提高菌棒自身抗病虫能力。保护接种口。接种口是病虫害最容易侵染的部位之一,生产上常采用的方法是套外袋。
螨虫俗称菌虱,个体小,肉眼看不到,发生初期常被忽视,一般在群集发生时才被发现,主要取食香菇菌丝体或子实体,被咬食后的菌丝体枯萎死亡。菌棒受害后,接种块不萌发或菌丝体稀疏暗淡,大量发生时会吃光菌丝,螨虫在香菇生产的各个阶段均可发生。
防治方法:保持环境清洁,确保出菇大棚与粮食、饲料仓库等保持500 m以上距离;严把菌种质量关,杜绝菌种带螨。
跳虫又叫弹尾虫,成虫喜跳善跃、灰蓝色,常在菌柄和菌褶交界处为害,致菇蕾或菇体枯萎死亡。繁殖速度快,周期短,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特别活跃,寄主范围广,杂食性强,在土壤、杂草、枯枝落叶上均可见。
防治方法:清洁环境卫生,彻底消灭跳虫生活场所;可用0.1%鱼藤精乳油50~200倍液喷雾防治。
蛞蝓俗称鼻涕虫,像剥去外壳的蜗牛,大小不等,白天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潜伏不动,夜间活动,爬行过的地方会留下黏液痕迹,以咬食香菇子实体为害。
防治方法:人工捕捉;在活动场所撒生石灰、白碱等粉末,蛞蝓体上只要粘上粉末即会死亡;也可用5%食盐溶液喷雾。
链孢霉又称脉孢霉,是香菇袋料栽培中常见的杂菌,由于链孢霉传播速度快,一夜之间可形成满堂红。高温高湿环境中菌丝生长极快,2~3天就可完成1代,耗氧量大,氧气不足时,只长菌丝,不长孢子。氧气充足、基质营养丰富时,气生菌丝就能迅速长出粉红色的分生孢子,随风传播,蔓延扩散极快。
一是控制污染源。容易从木屑、麦麸、米糠、菌种等原辅材料中带入链孢霉病菌。
二是生产环节要精细。菌种严格挑选,菌棒彻底灭菌,生产过程避免菌棒产生微孔或破损。养棒“四防”,即防潮湿、防高温、防蟑螂和防鼠害。
三是防扩散。发现链孢霉污染菌棒时,立即套袋控制蔓延;若在袋外发生分生孢子时,用浸过柴油、煤油的湿布或湿报纸包裹后带离现场。立即降温降湿,将温度控制在22℃以下,并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干净。污染物要趁早集中掩埋或烧毁,不能乱扔乱放,以免造成人为的环境污染。
木霉俗称绿霉,为害香菇生产的木霉主要是康氏木霉和绿色木霉,在香菇生长整个过程中都易感染发生,是为害香菇生产最重的杂菌,如果防治不及时,会造成绝产绝收。病菌初期呈白色,后期变为深绿色,菌落中央呈墨绿色并向外逐渐变浅,严重时菌棒发臭变软,繁殖快,适应性强,能分泌毒素抑制香菇菌丝生长,使生长势弱的香菇菌丝体溶化。
防治方法:目前没有根治性药物,创造适合香菇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是生产上控制木霉为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彻底灭菌;菌棒制作前先将培养料预湿均匀;接种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甲醛等酸性消毒剂时不要过量,避免造成酸性环境;通风降湿;控制温度。香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4℃,超过23℃容易发生感染。
线虫体呈粉红色线状,长1 cm左右,寄生或腐生于香菇菌棒中,菇体受害后腐烂;菌棒受害后变黑、发黏,菌丝体萎缩;幼菇受害后死亡并有腥臭味。
防治方法:保持环境清洁;采用1%石灰水或1%食盐水浸泡菌棒;用20%甲醛溶液喷雾;局部受害时,挖掉受害部位。
发生原因:在原基、菇蕾形成期,遇高温天气,没有温差刺激;喷水过早;喷水量过多;机械损伤造成菇蕾萎缩而死亡;菇棚空气湿度过低。
产生原因:菌棒水分含量少(刺孔多、失水多、转色轻);催蕾刺激过猛(振动狠、温差刺激过大)。第一潮出菇过多,消耗菌丝量大,引起菌棒发软,会影响下茬出菇产量和质量。对菌棒进行刺孔放氧,不能让菌棒失水过多,同时要保证菌丝生长的氧气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只要菌棒能平稳出菇,就不要过多的刺孔放氧、猛催菇蕾。
香菇病虫害一旦大量发生,较难处理,且已经造成一定损失。因此,对香菇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选用抗病虫能力较强的优良品种、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为基础,从生产全局出发,制定经济有效、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有效防治措施配合使用,形成全面、有效、科学、经济的防治体系,既达到控制病虫为害的目的,又能促进香菇优质高产。
总之,香菇种植具有投资大、收益高、回收快、技术措施要求精准等特点,在香菇种植管理过程中,唯有遵循自然规律,熟练运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手段,精耕细作,精细管理,精准技术,方能取得好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