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农业失败案例,你死在了第几个?
时间:2019-12-18 09:22
很多人觉得种地是一个低成本的事情,一是觉得种地简单,一家四口就可以上手,二是觉得中国农村地大物博,最不缺的就是一亩三分地。所以很容易忽略种植的人工、物料、运输、宣传、运营真正大头的投入,把钱投在基础建设等不必要的投入当中,很多租地的费用占到总投入的40%之多,资金链断裂只是时间问题。
很多人觉得种地是一个低成本的事情,一是觉得种地简单,一家四口就可以上手,二是觉得中国农村地大物博,最不缺的就是一亩三分地。所以很容易忽略种植的人工、物料、运输、宣传、运营真正大头的投入,把钱投在基础建设等不必要的投入当中,很多租地的费用占到总投入的40%之多,资金链断裂只是时间问题。
并且还会把个人兴趣和商业混为一谈,幻想着低成本高回报。
即使明白农业是一个高投入、回报期长的行业,也会迷茫的不知道方向,“种什么赚钱?”便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怎么办?只有跟风上,身边养殖赚钱就做养殖,种植赚钱就做种植,引流做体验赚钱也照搬照学,最后几头落空,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运营模式和差异,在产业化和品牌化的席卷下毫无抵抗力,永远走在别人后面,吃别人剩下的,刚刚明白该如何生存的种植户,已经没有了打仗的子弹。
当然,把所有的失败都归结在种植户身上肯定有失公允,因为农业不好做的另外一点就是极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但总的来说抛不开两点。
中国目前处在生产大国的阶段,并没有品牌化,机械化,很多山区甚至是无法机械化的。对于生产薄弱的家庭农场来说,实现机械化就更渺小了。能够保证产量的唯一神器是大棚,但是有点种植经验的种植户都知道,即使有大棚想要优质的农产品还是需要靠天吃饭。
2012年,退休的易先生率领工人昼夜开荒整地,建沟渠,修便道,落地自选的20万棵桂圆小树苗,但由于天气原因,价值十万的树苗还没结果就已付诸东流。
天气不能完全决定生死,但是在一个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更加考验种植户们的技术和管理,失败的几率是不断上涨的。
知名度比较高的有机农场主邹子龙,他的农场在一场台风中消失殆尽,几百万在一夜间化为灰烬,留下一地的残枝,无奈后只能悄然接受众筹新建,但是又有几个人可以像他一样一个星期就筹到大几十万呢!人定胜天只是神话故事,创业初期这个风险一定要考虑进去。
政策这个用词不太准确,应该是政策监管严格,很多农场的用地和环保走在悬崖的边缘,没有人管还可以生存一段,一旦加强监管力度很快就会被拆除和封停,所以当你想要把农业当做一份事业的时候,把它做正规是第一步。
今年一刀切的大棚房,现在想想还是后怕有余,和天灾人祸一样,在涉足之前也必须了解相关的用地补贴和政策,不能盲目地开工营业。
说到政策就很难不说补贴的事情,很多涉农者,目的不是为了做农业,而是为了套取补贴,不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走进农场看看,大致能够了解。
所以很多踏实做农业的人,需要面对一些有关系、目的不单纯的对手,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小廖本来是在外打工的农村青年,因为家里父母逐渐年迈,返乡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又很吸引人,便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乡流转50亩的土地,在村干部的建议下干起了大棚蔬菜响应菜篮子工程。
一切摸着石头过河,整地栽种、人工费,来来回回就花掉了5万多的资金,各种物料又花掉了3万多,虽然承包地的费用不贵,但是前后的投入已经超出预料的范围,先建后补的政策条件下只能吃老本,最后得到一亩100元的补助,因为流转土地较少还不能立项,除了皮没有肉,压力不比城里小。
农业种植技术的难关目前是可以攻克的,但是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大多生产基地在农村,物流不便且价格高,只能依赖中间商,但是价格上不去,好坏只能打包卖,渠道推广的思路并不开阔。
会员制、预售制、互联网渠道对很多农场主来说,想做但是并不会操作。好果子卖不出价格让很多农场主灰心丧气。
自己搭建渠道建立一个闭环,那个成本显然和找地做种养殖的成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投资几亿的某有机蔬菜种植园区每年最大的问题还是在销售板块,投资能够匹配全国市场,但是物流以及消费者的信任度只能匹配所在县市,中间有巨大的消费落差,最后盘子太满,端不动惨败,如果一开始就确定要突破的城市地区,我相信结果会好很多。
电商渠道这块整体很差,没有很多人愿意做这块,也是原因之一。
农业走向大规模必须匹配大机械,一个家庭农场最顶天的面积是500亩,再多只会吃不消。
老徐,之前是家具厂的老板,公司营业额超过2亿,但因为整个中小制造业越来越不景气,老徐开始想转型,看好农业领域,于是从种植业开始,在老家承包了土地。为了避免风险,一开始只是试种了几十亩蔬菜,没想到特顺,菜价特好,几十亩就赚了十几万。
老徐认为既然成功了那就全面开花吧,又承包了1500亩全部搞基础建设和种植。没想到,几十亩的销售难度和上千亩的销售难度根本不在同一个层次,卖不出去,没办法。
1500亩的蔬菜,要么低价贱卖,要么送人,要么丢弃,这一下子损失惨重,几百万就不见了,没办法只能继续努力。
至此4年时间,3000万积蓄全部花完,老徐的农场不得已转让给朋友。
农产品的产品定位是和受众定位相互匹配的,如果你选择一种非常小众的农产品,那么你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人脉圈。
想着用小众产品服务大众,失败是注定的,即使成功也需要付出多倍的代价。
福建的章先生返乡创业,他心想只要把这些荒地利用起来,会大有前途。说干就干,他把在杭州买的房子卖掉,回到家乡租了300亩地搞起了农业。
不顾家人的反对,种起了市场接受度不高的黑老虎水果,作为食品,从口感上没有任何优势,100个人中找不出几个爱吃的人,作为观赏苗木,需要铺就销售渠道,增加了宣传上的成本,做深加工,抛开有没有开发价值另说,有没有人买更是一条黑路。
所以做任何产品之前,不要被新、奇、特所吸引,需要看的是消费者和市场需求,而不是产品,这个不能本末倒置。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农业投资者来说,“活下来的项目总是相似的,死掉的项目各有各的死法”。相比较那些成功的经验,创业者失败的教训更值得关注。成功未必可以复制,但失败却往往在重复。
农业项目的死法有千千万万,但有共性的问题往往集中在几点上,希望这些失败的案例能够给大家一些新的启发。
你觉得农业最容易踩进去的是哪一个坑?欢迎留言!
上一篇:想种好甘蓝?4种重要害虫可要注意了!
下一篇:重磅公布花椰菜、西兰花37个新优品种,第23届中国南方种业(温州)博览会交易额破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