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频得“滞销病” 如何出招消除“顽疾”?
近期,山东的生姜、辣椒,陕西、山西等地的苹果等农产品均出现了滞销,愁煞了不少农民。同样,河南也出现了多起农产品滞销事件:2015年4月,荥阳千亩大葱滞销;2015年6月,开封西瓜滞销;2015年10月,中牟40亩山楂滞销;最近,以红富士苹果闻名全国的商丘虞城县里固乡千万斤苹果滞销,及商丘睢阳区包公庙几十万斤娃娃菜滞销。多起农产品滞销事件引起了社会关注。
滞销“顽症”究何在?
“季节性集中上市,市场供大于求”“销售渠道单一”“盲目跟风”等,每当出现农产品滞销,很多人是这样解释的。尽管这些因素对产品滞销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均停留在表面,农产品滞销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个“症结”究竟在哪儿?
对此,周口市农科院副院长殷贵鸿说:“之所以出现滞销问题,主要是当前农业现代化生产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许多农户的生产模式是分散性经营,一家一户信息闭塞,对农产品市场的情况无法准确预测,也没有有效的市场指导信息供农户参考,造成了农户无法在市场中掌握主动权,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销售渠道不打开,产销信息不对称,农民对市场行情的预判断能力不够,容易受市场影响盲目扩大生产,最终陷入‘滞销、买贵’的怪圈中。”河南省粮食经济学会秘书长王亚平说,“总体来看,滞销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与当前普遍存在的分散性经营模式有关,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摒弃现有的生产模式。”
除此之外,产品滞销还与当前多层次的流通环节有关。一位从事农产品批发的业内人士表示:“农产品市场基本上是被经销商控制的,他们从农民手里获取低价产品,然后层层加价后卖出,从中赚取高额利润。中间过多的流通环节造成了当前农产品价格怪圈,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还抬高了产品在零售市场中的价格。”
该业内人士还说:“有些政府部门不作为,面对问题没有做好服务的角色,而是一味地逃避、追责,未采取有效的引导方法来帮助农民渡过难关。”
治根不能单靠“爱心”
近年来,不少滞销事件发生后,就有农户通过媒体在社交软件上呼吁,激发社会爱心力量,这样的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户解决了销售难题,却无法治本。
那么,要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应当如何做呢?对此,王亚平说:“改变现有的分散种植模式,引导支持规模化、集中化生产,大力推动农业种植合作社建设,整合市场化的企业资源,增强抗风险能力。通过集约化的经营,打造农产品品牌形象,从而立足于市场。”
此外,要重视网络的力量,重视信息的传播,通过打通信息渠道,依靠网络来解决农产品滞销之症。“网络受众范围广,将农产品销售搬到网上,不仅能打开销售渠道,还能扩大品牌效益。”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的张康逸博士说,“当前‘互联网+’的模式发展十分迅猛,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农产品,不会形成层级分销的代理制度,能有效减少产品流通环节,更好地帮助农产品价格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保护农民的利益。”
其实,早在今年上半年,为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问题,省商务厅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共同启动了河南“互联网+农村”的电商应用项目,通过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人才的培育、物流体系等来解决河南农民的“卖难”问题。此外,我省不少市县、乡也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将各地特色农产品拉到网上去卖,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除了大力依靠网络力量来解决滞销问题外,还需要做好产销对接。“政府部门要做好农产品种植面积、产量、价格等研究统计工作,要建立透明的信息机制,及时将市场消息反馈给农民。”王亚平说,“还要给予农民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引导农户错峰销售,从而解决滞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