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帮助
资讯 > 行业聚焦

【原创】《长江蔬菜》农资信息多,宿州埇桥农户放心买

2015年7月31日,《长江蔬菜》记者走访安徽的行程来到了宿州市埇桥区,报道特色蔬菜园区,推荐蔬菜产业亮点,挖掘优秀生产、销售模式。

2015年7月31日,《长江蔬菜》记者走访安徽的行程来到了宿州市埇桥区,报道特色蔬菜园区,推荐蔬菜产业亮点,挖掘优秀生产、销售模式。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省级标准示范园埇桥区王垄村兴农瓜菜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兴农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经过7年的发展壮大,现在已由当年的300亩露天栽培土地发展到1 500亩设施栽培基地,社员增加到120户。

合作社通过带领农民发展名、新、特、优蔬菜,做好市场购销、中介服务、建立交易中心等,带动了王垄村及周边3个村的村民就业、致富。合作社生产的莴笋、西瓜、辣椒、甘蓝、豆角等在当地市场热销,基地菜农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2 000多元上升至10 000元以上。

合作社负责人向我们介绍:“我们合作社统一买种子、送技术、包销售,尤其是买种子。我们从《长江蔬菜》上看到好的品种、好的经验,我们就在基地试种。收获时,我们根据品种表现再决定是否大量种植。我们合作社每一茬口的用种量是非常大的,一般都是几百箱的购买,《长江蔬菜》确实让我们在选品种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国家级标准园埇桥富民合作社蔬菜标准园,园区由富民瓜菜专业合作社建设。

“我从事蔬菜产业已经十几年了,当年我中专毕业两年了”,合作社理事长王守兴向我们介绍:“那是2002年,我在城里蔬菜市场看到当地菜农每天骑车几十公里来到城里卖菜。菜农们又累、又耽误家里农活、销量没保证、还有可能收到假钱。

王守兴接着说:“想到我家里种的有菜,我就联系市场的大手笔买家,邀请他们去我们村里直接进行收购。村里面对于我的这种做法非常支持。村民在家门口既把菜卖了,又省了事、提高了收入、还提高了安全性。因此,村里的蔬菜产业开始了爆发式的发展。直到2007年合作社政策出台,我们就成立了合作社,然后我便担任了理事长。现在带领着社员不断投入、扩大收入,合作社运营得非常好。”

合作社的中心园区现在已经发展到了1 200亩,栽种的全是设施栽培的蔬菜。种植的莴笋、辣椒、西瓜、茄子等蔬菜,品质好、效益高,带动了周边21个村的蔬菜发展。园区刚刚投产了一个4 000平方米的育苗温室,共投资180万元,满足了基地栽培的需要,还能实现外销。而且园区是省内唯一一家直接与安徽省蔬菜办、安徽省农科院以及安徽农业大学对接合作的蔬菜基地,园区内也承担了不少的科研、试验项目。

因此,合作社也成为了周边乡镇进行农民技术培训的所在地。政府部门直接与王守兴合作开展科教工作,《长江蔬菜》便是王守兴常用的“教材”。他办公室的书架里存放着多本《长江蔬菜》,并且表示《长江蔬菜》这本杂志对在生产一线的农民、销售市场的种业农资经销商、还有合作社技术人员都非常的实用,他自己也是经常阅读,受益匪浅。

第三站我们来到了埇桥区永盛合作社国家级蔬菜标准园。核心园区面积260亩,包含20多亩的连栋蔬菜大棚和200多亩的钢架大棚,总投资200多万,整体属于精致型的。

别看面积不大,但因为科学的水肥管理、不断更新的品种,蔬菜产量却不低,毛收入约1万元/亩,纯利润也有一半。园区内生产的白菜“今夏青”和芹菜正在被采收,马上装车运往市场。

记者询问了正在干活的工作人员,他们介绍到:“我们这里是只要闲着,随时都能来基地干活,一天是60~80元,常年工是按月给钱,收入算是不错的。”还有周边蔬菜基地3500亩,基地大棚里的黄瓜、辣椒等都已采摘完毕,现在除了种植一些快生菜,还在进行大规模的韭菜露地栽苗。园区负责人吕卫东表示,园区下一步将进行冬暖式大棚的建设,开发育苗、反季节的栽培模式,提高产量与效益。

(网站编辑:qsxs)

上一篇:【原创】转型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产业腾飞 ——记者带您了解安徽淮北蔬菜产业建设

下一篇:【原创】市场带动科学种植,带头人带领农民致富

微信公众号:cjsczzs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