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看武汉市农科院农机所如何改变“靠天吃饭”的农业!
在手机屏幕上轻轻一点,温室大棚内的小型育苗床的塑料覆膜就缓缓放了下来,将整个育苗床包裹严实,形成了一个适宜种苗生长的“小环境”,“棚中棚”的设计不仅新颖,而且更加节能,能够大幅度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实现精准农业。
武汉市农科院农机所工作人员演示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所长陈鸿(中)给记者介绍智慧农业的发展前景
敢为人先,温室大棚“触网”
记者看到,小型育苗床前端有一个灰白色的盒子,“这个是分体控制器,它能把育苗床小环境内湿度和温度的相关数据进行实时收集,传回PC端和移动端,由此可在电脑和手机上远程对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控制,以适宜种苗的生长。”武汉市农科院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所长陈鸿说。
农机所创新的“棚中棚”育苗,既节能又高效
去年3月份,农机所成立了信息化技术研究室,开始了互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研究。今年7月份,武汉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意见迅速出台,农机所的智能物联网温室大棚已经在示范育苗中了。
智能温室大棚能够实现对大棚中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的自动控制和水肥的智能化配给,这种精细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陈鸿对农机所的信息化研究室颇多自豪,“目前,农机所的农业信息化研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填补国内空白,播种机进大棚
能够进入大棚中进行作业的播种机
据了解,农机所目前成立有农业技术装备、都市农业工程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3个研究室。农业技术装备室开发的小型播种机,适用于大棚蔬菜的播种。“国外一台类似的播种机需要2万-3万元,农机所研发的这台机器只要8000-9000元,并且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
对于这样的成绩,陈鸿却没有那么兴奋。“虽然只有8000块钱,但目前国内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农民对农机的投入很少。”但对未来,他却信心十足。随着劳动力越来越老龄化和边缘化,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必须走规模化农业的道路才能解决问题,规模化农业伴随着的是农业机械化。
马铃薯播种机,节约了人工成本
“我们每年都会取得10多项专利,目前的播种机、新型加温苗床和鱼药喷施船专利,很多企业都特别感兴趣。”
实用高效——“接地气”的创新
农业机械的创新,就是要考虑到“让农民一学就会,一看就懂,简单方便”。这是武汉农科院农机所每一次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适合普通农户的便携式沼气池,可用作照明
据工作人员介绍,鱼药喷施船上面有雷达感应装置,遇到岸边会自动改变方向,就像现在的扫地机器人。“农民只要配比好药,就可以去忙其他农活,两个小时回来后把船拿起来就可以”。
在温室大棚内,记者看到的便携式沼气,也是一个“接地气”的创新。“不用修建沼气池,不仅节省了费用,还十分方便,”陈鸿对记者说,它可以变废为宝,只要把蔬菜垃圾扔进去,20天左右,便可产生沼气,可用于照明。
智能温室大棚内一角
自2011年以来,农机所瞄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改革,专利成果层出不穷。关于未来,陈鸿说,农机所将依托“互联网+农业”的政策东风,顺势而为,继续开展智慧农业的探索,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切实服务“三农”,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网站编辑:qs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