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帮助
资讯 > 新闻快讯

河南西峡“靠山吃山”新吃法让农民挪穷窝

智慧的西峡人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昔日贫穷的山区县变成了“惹人醉,不思归”的生态旅游县,让山区里的农民挪出了穷窝。

  

以前的老太平镇集镇。周大林 摄

如今的西峡县太平镇生态集镇新貌。封德 摄



西峡素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曾经让这里的人们饱受贫困之苦。如今,智慧的西峡人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昔日贫穷的山区县变成了“惹人醉,不思归”的生态旅游县,让山区里的农民挪出了穷窝。

瞄准产业激活山区的“造血功能”

“这连绵的伏牛山曾经可是让我们吃足了苦头,村里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半亩,靠在耕地里‘刨食’,穷的叮当响,男娃儿们找不到媳妇儿,姑娘们争相往外嫁,眼瞅着村子成了‘光棍村儿’。”二郎坪镇中坪村村支部书记张小战说起过去的日子直摇头。

面对着伏牛山发愁的不仅仅是张小战,如何翻越这座大山,让百姓看到希望?如何在保障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的生态资源的前提下,让百姓利用现有的资源脱贫致富?成了摆在西峡县“父母官”面前的一道难题。在多方考察后,西峡人瞄准高效生态农业,从“果、药、菌”三大优势产业上找突破口。

西峡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使西峡成为猕猴桃最佳适生区之一,而西峡也早在40年前就已经有人工栽种的历史,发展猕猴桃产业成为西峡人的选择。

每发展一亩猕猴桃,县财政补贴500元,制杆拉纤、水利配套、项目分解等优惠政策予以倾斜,种苗上有林业局提供,技术上有政府培训指导。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沿312国道建成百公里猕猴桃长廊,依托猕猴桃长廊,华夏联诚公司、果然风情公司带动全县十余家企业从事猕猴桃果汁、果干、果酱、果酒、冻干果粒等精深加工,大企业介入,农户按订单生产,公司按订单收购,形成完整的猕猴桃产业集群。

“我家承包了14亩猕猴桃果园,‘海沃德’这个品种一亩地基本上是近一万元的收入,‘金桃’这些新品种价格更高些。”种植大户范喜泽今年又迎来了丰收,初冬季节,他正忙着为下一季的猕猴桃施肥、剪枝。在西峡如今有近10万果农,猕猴桃种植总规模达到11.5万亩。

范喜泽告诉记者,在他们村子里,不少人除了种植猕猴桃,还有各自的“副业”——种植香菇或者山茱萸。

利用西峡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山林资源,西峡人在种植猕猴桃的间隙,发展林下经济。沿鹳河建立起百公里香菇长廊,依托仲景大厨房、家家宝、华邦等加工企业,引入北方霞光等龙头企业,实现生产、销售、出口一体化,实施“菌棒集中加工、基地分散种植、配料集中供应、香菇统一销售”的模式,不仅“拿”到全国香菇的定价权,也让15万菇农吃上了“定心丸”,如今西峡香菇出口创汇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一位,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与此同时,在宛西制药公司的引导和扶持下,西峡打造了20万亩无公害山茱萸种植基地,从GMP认证精深加工,到全国300多家“仲景大药房”,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中药材产业集群,企业每年反哺药农8000万元以上让药农尝到了“甜头”。

“‘果、药、菌’三大农字号产业方阵,已成为西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强力‘引擎’,实施产业扶贫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竞争效应、分工效应、区域效应和品牌效应,已经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西峡县县委书记李德成说,目前,三大产业年产值达到37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三大主导产业。全县贫困村比2012年减少7个,贫困人口减少11927人。

“旅游扶贫”美了乡村富了农民

初冬时节,再次见到胡艳玲,她已经准备要“下山”去休息一阵子。“从4月份忙到十一结束,进入冬季,我们也该‘冬眠’了。”听着胡艳玲爽朗的笑声,可以知道她今年的生意应该也不差。

胡艳玲是双龙镇化山村“聚贤居”农家宾馆的老板,在宾馆的墙上,满墙的照片经常能引起不少游客的兴趣,这些照片记录下了化山村的这些年来的变化。

“我1997年嫁到这里,住着这些土砌的房子,一年到头几分地的收成还不够工夫钱,没办法我就到集镇上去卖衣服维持一家的生活。”胡艳玲看着老照片充满感慨。2000年随着龙潭沟景区的开发兴起,她和丈夫筹划起了农家乐的生意,2008年随着游客日益增多,他们不断地扩建着宾馆的规模。如今这里已经可日接待140人居住,餐饮日接待能力达到二三百人,每年的净利润约30万元左右。

凭借龙潭沟的旅游资源,化山村近60%的人家都拥有了自己的农家宾馆,旅游综合收入达2000万元。和化山村一样,太平镇东坪村、二郎坪镇栗坪村……全县已经涌现出40多个旅游专业村。

“有资源不开发,就等于守着金山银山过苦日子,打造全域旅游、实施旅游扶贫就是为世代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群众寻找致富的‘金钥匙’。”西峡县县委书记李德成说,西峡有“中原一绝”龙潭沟瀑布群、“中原第一峰”老界岭、“世界第九大奇迹”恐龙遗迹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天生丽质”被“养在深闺”,鲜为人知,而这些旅游资源正是伏牛山对西峡人的恩赐。

十年磨一剑,西峡用了十年的时间,打造全域景区,成功创建“河南省乡村旅游示范县”,成功实现南阳市国家级5A景区零突破,昔日这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穷乡僻壤在“旅游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却成了游客神往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村的农家宾馆就不可能形成现在的规模。”东坪村支部书记吕大敏说,为支持发展旅游脱贫致富,县里出台优惠政策,在用地、用电、用水、税费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县相关职能部门,对路网、通讯、用水、供电、标识标志等基础设施一次性免费配套到位,近三年,全县累计用于景区沿线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达2.6亿元。

现在,沿208国道百公里旅游长廊一路走来,一步一景,景区沿线乡镇3000余间房屋外立面改造已经完成,徽派风格的古建筑群让整个村庄有了新模样,功能齐全的双龙镇、二郎坪镇自驾游服务中心,让游客有了更加便捷的体验。旅游产业的日益红火打开了山区百姓的致富之门。

“实现强县富民没有‘休止符’,我们将瞄准国内知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豫西南重要旅游集散地,整合资源,提升品位,推动西峡旅游加快转型升级,让旅游扶贫为群众带来更多实惠。”西峡县县长孙起鹏说。

 

(网站编辑:qsxs)

上一篇:新产品助政策性农险“接地气”

下一篇:“天价”农产品缘何有市场

微信公众号:cjsczzs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