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乡村振兴最大的困惑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我们在云南、湖北等多个地方的二十多个村庄里,做乡村振兴的工作,最大的困惑,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中国农业大学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说。
过去数十年中,城市化与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的现代化,使得乡村走在了现代化的后方。近些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收官,乡村振兴的推进,乡村正在加速现代化。
李小云认为,与城市相比,乡村的现代化,是“追赶的现代化”,在未来,要实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需要解决农业功能与收益的矛盾、发挥乡村生态涵养功能、人的现代化三大问题,其中,人的现代化,或许是未来最难解决的问题。”
乡村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乡村的现代化,是任何社会在现代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样具有共性和中国特色。在共性方面,农业人口下降、农业比重下降等,是普遍存在的共同特征。
李小云介绍,“在所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中,乡村的现代化有几个共同特征。第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持续下降,这得益于现代机械替代繁重的体力劳动。第三,农业生产力不断提升。第四,农村人口收入持续提升。”
同时,还有一些新趋势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比如乡村的涵养生态功能日益明显。
总体而言,“农业生产力提升,农业产值提高,比重降低,农业人口减少,乡村居民收入提升,生态涵养等,是未来乡村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乡村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中国式乡村现代化,也必然具备这些特征。”李小云说。
小农的独有的特点
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是全面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之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式乡村现代化中,也有自身独有的特点。
“小农的大量存在,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李小云说,“我国人口众多,城市化虽然依然在推进,但短期内不可能容纳大量小农进城。这就造成了一个特别的现象,我们要在小农大量存在,人均占有耕地、水等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实现乡村的现代化。”
小农户如何现代化?
事实上,在过去多年中,我国已经探索出一条相对成熟的途径,李小云介绍,“在技术和机械化方面,我国通过大量的社会化服务、专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实现现代生产。在东北、华北等地,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非常高,几乎全部用机械种植,不是因为每一家农户都买了农机,而是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的。在信息方面,互联网进村入户,使得小农和市场得以直接对接,电商从地头发货,直接对接消费者。在要素方面,通过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样的制度设置,既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也保证了公平公正。”
政府主导形成鲜明特色
与发达国家的乡村现代化不同,李小云表示,“在我国乡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强有力的国家推动和政府主导,是主要的力量,这形成了我们鲜明的特色。”
以社会化服务为例,李小云介绍,“我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这与欧美、日韩的乡村现代化都不相同。我们的乡村现代化,是一个追赶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依靠强大的力量去推动,一方面促进乡村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也纠正过去城乡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这一力量,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使得现代化的过程,始终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在进行。”
中国的乡村振兴、乡村现代化,是在城市化尚未完成、且依然在推进的过程中进行的,这也是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特征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功能进入了乡村,推动了乡村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另一个鲜明的特征。”李小云说,“我们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把乡村建设起来,在乡村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业态的多元化,但却不是把城市的产业挪到乡村,甚至把城市不要的产业挪到乡村。而是在乡村建设了许多新的产业,比如乡村旅游,这是以前没有的,还有研学、农耕教育、自然教育等,都是乡村的新业态。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观念、思想、市场、资金、消费等,都进入了乡村,推动着乡村的现代化进程。而且,在城市进入乡村、反哺乡村、带动乡村的过程中,国家和政府强力的推动,同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乡村振兴面临三大挑战
如何实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李小云认为,未来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解决农业功能和农业收入的矛盾,是第一个问题。
李小云说,“农业是第一产业,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农产品,保障食物的供给。但同时,农业又是低效益产业,所以必须在保障和实现农产品供给功能的同时,让乡村人口、尤其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提高收入。这需要通过制度、技术等多方面的共同协作,使得农民在生产现代化的同时,收入也相应提升。”
在生态发展的时代,乡村的生态功能正在日渐凸显。李小云说,“尽管在今天有60%的人生活在城市,但乡村所占的面积,仍然超过80%。这意味着乡村的生态涵养功能非常强大,所以,要解决怎样发挥这一功能的问题。”
人员外流、乡村空心化等现象,正在制约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李小云说,“人的现代化,可能是乡村现代化面临的最大挑战。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人才缺乏;第二,适合乡村新业态的人才更加缺乏。”
人的现代化是振兴的关键
从2004年开始,李小云在云南等地进行乡村建设,他表示,“很多时候,我们最大的困惑是,在乡村建立了新业态,可是找不到合适的人去经营和管理。我们过去的现代化,是城市和工业主导的,这导致人员大量流向工业和城市,乡村中缺乏更多的人才,尤其是现代乡村。不管是农业也好,还是其他新的乡村产业也好,都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社会化服务使得全程机械化得以实现,而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使得适度规模化的经营发展起来了,但谁来管理和经营合作社呢?而像乡村旅游这样的新业态,就更需要新的人才。”
李小云认为,解决人才问题需要从教育开始培养,“过去的教育,是为城市和工业培养人才。这种局面在今天已有改变的苗头,如云南昭通的昭通学院,正在筹备一个乡村CEO学院,未来可能需要更多这样的学院,为乡村振兴的需求,培养更多人才。此外,还需要重视怎样留住人才。今天,城市中更好的收入、教育、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文化娱乐等,怎样才能让人才回到乡村呢?仅靠说服和情怀,显然是不行的。必须要加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力度、公共服务水平等,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还要进一步发展乡村新业态,打破乡村经济空间的单一性,使乡村产业更加多元,才有可能吸引人回到乡村。”
来源:农民问题研究所号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