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餐桌大“食”记:蔬菜涨跌如何?稳价保供,我们做了什么?
今年以来,极度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推动全球主要国家消费价格不断攀升,石油、天然气输出国限制产量、运输不畅等原因导致能源价格上涨,物价涨势引发关注。
自2020年到2021年,大宗商品经历了一轮“V”形反转,PPI(生产者物价指数 Producer Price Index)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又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剪刀差”一度引起关注。
5月份的国常会连续三次点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问题,随后各部门实施约谈、抛储、纾困等一系列稳价保供措施,遏制上游工业品价格向消费端传导。汛情、台风来袭,鲜菜价格出现一波上涨,秋冬蔬菜稳产被列为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好在夏粮秋粮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7亿斤,让稳定物价有了基础。
同时,生猪行情今年以来整体不佳,猪肉价格波动下降,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分别在7月和10月启动。我国作为猪肉消费大国,猪肉价格成为影响生活质量和行业发展的大事,为缓解“猪周期”,农业农村部将提升猪肉养殖发展质量、增强稳产保供能力写入文件,成为“十四五”期间的农业发展任务之一。
百姓关注餐桌上的菜价、肉价,粮食安全、稳价保供、抑制PPI传导效应则成为政府保民生的工作重点。这一年里,餐桌上的物价如何波动?我们做了哪些稳价保供措施?临近年末,通过前11个月的CPI数据,一起来回顾2021年餐桌上的大“食”记!
【1月】寒潮来袭 菜价上涨
1月份,CPI环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同比则由上月上涨0.2%转为下降0.3%。2020年末,因为全国大范围寒潮天气和蔬菜供应进入冬季模式,影响到2021年冬春蔬菜生产,年初CPI出现一定上涨。2021年1月初,农业农村部监测的28种蔬菜全国平均批发价环比上涨10.8%,其中25种蔬菜价格上涨。
虽然部分蔬菜供应偏紧,但因为2020年以来菜价整体偏高,蔬菜生产积极性较高,基本保持了2019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为2021年初到春节期间蔬菜保供提供了支撑。
【2月】就地过年 节日餐桌有保障
2021年1月28日,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第一个春运正式启动,当天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送旅客人次比2019年同期下降73.3%,比2020年同期下降73.9%。春节假期期间(2月11日-17日),为了减少疫情传播风险,更多人选择了就地过年。
为保障就地过年市民的节日餐桌,国家发改委春节前投放6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以增加市场供应。山东寿光作为重要的南菜北运集散地,启动了价格监测预警,合理调配货源和发货渠道,保障全国“菜篮子”供应。在北京,市场增加了萝卜、土豆、洋葱等储备菜的供应量。此外,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充实,调控资源丰富,保障了节日期间米面粮油的供应。
2月份,CPI环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食品中,受春节期间消费需求增加和运输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水产品和鲜果价格分别上涨8.7%和6.1%,涨幅分别扩大5.4和3.8个百分点;产量提升,猪肉和鸡蛋价格由升转降,分别下降3.1%和4.5%。
【3月】猪肉价格重回“十几元时代”放储转收储
3月份,由于汽油和柴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1.9%和12.8%,拉动当月CPI在开年连续两月落入负区间后首次转正,上涨0.4%,但仍属于温和上涨。
随着生猪产能恢复,当月猪肉价格环比下降10.9%、同比下降18.4%,多地猪肉价格重回“十几元时代”,降至每斤20元以下。
2021年以来,猪肉价格波动下行,由于供应充足,肉价反弹动力一直不强。为保障猪肉价格平稳,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等部门分别在7月和10月启动了两轮猪肉储备收储工作。11月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36个大中城市猪肉批发均价环比上涨26.7%,但猪肉价格相比去年同期仍下降40.5%。
为了缓解“猪周期”,农业农村部在12月22日发布的《“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中,将提升猪肉养殖发展质量、加强产能调控、增强稳产保供能力列为“十四五”期间的任务之一。
“双节”来临,猪肉消费迎来旺季,国家统计局表示,猪肉价格可能还会有所改善,但生猪供应总体上逐步恢复,未来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4月】春暖花开 鲜菜水果大量上市
香椿、春笋、凤梨、芒果、桑葚……4月份,随着气温回升,鲜菜、水果产量增多,环比价格分别下降8.8%和3.8%,食品价格环比下降2.4%。
【5月】“剪刀差”引关注 遏制PPI向CPI传导
5月份,CPI同比上涨1.3%,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PPI同比上涨9.0%,涨幅比上月扩大2.2个百分点。两者“剪刀差”扩大,引发PPI向CPI传导的担忧。
对此,国常会5月份连续三次点名大宗商品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问题,提出打击囤积居奇等行为。
PPI涨幅扩大,我国仍有条件保持物价稳定。国家统计局对此解读称,这是因为我国下游工业消费品供应能力充足,市场竞争充分,价格向消费品传导有限。此外,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没有使用“大水漫灌”的强刺激政策,加上部门加大保供稳价力度,都有利于价格稳定。
【6月】夏粮丰收 稳定物价有基础
5月底夏收大面积开镰,到6月底收获基本结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夏粮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了“三增”,其中,冬小麦面积增加300余万亩,扭转了连续4年下滑的势头。夏粮丰收,为物价稳定提供了基础。
2021年上半年,CPI平均上涨0.5%,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食品价格由去年同期上涨16.2%转为下降0.2%。
【7月】防汛防疫 协调联动稳物价
7月份,全国发生四次区域性强降雨,其中河南受极端暴雨天气影响较明显,同时,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袭击禄口机场和张家界,居民消费价格承压。当月,CPI环比由上月下降0.4%转为上涨0.3%;受到台风、强降雨天气影响,鲜菜生产和储运成本增加,价格由上月环比下降2.3%转为上涨1.3%。
对此,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进行部署,做好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工作和物资储备调运,保证了市场供需总体平稳。
【8月】CPI保持温和上涨
8月份,CPI环比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继续下降1.4%,鲜菜和鸡蛋价格受天气和疫情影响分别上涨8.6%和8.4%。
【9月】CPI和PPI一降一升 中下游企业承压
9月份,CPI和PPI同比一降一升,表明虽然消费市场价格总体稳定,但中下游企业发展面临一定压力。
为保持物价总体稳定,相关部门加大了对下游行业、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9月份的国常会上,央行表示将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并在2021年年内发放。同时,为稳定大宗商品价格,国家加大了大宗商品进出口和储备调节,至9月底三批累计投放铜铝锌42万吨。
抛储保供稳价政策当月初见成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1年9月上旬与8月下旬相比,34种产品价格上涨,11种下降,5种持平。
【10月】叶菜类蔬菜价格走高 秋冬蔬菜稳产成工作重点
“十一”假期过后,叶菜类蔬菜价格出现一波上涨。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显示,22日至29日,全国286家产销地批发市场19种蔬菜平均价格为5.54元/公斤,比上周上涨13.5%,同比上涨49.1%。
极端天气多发、农资成本和运输成本增加等因素叠加,致使部分蔬菜供求不平衡,是这波蔬菜价格上涨的原因。
对此,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出台保供稳价举措,在做好秋冬蔬菜生产的同时,适时投放政府储备,保障民生产品调运工作。10月31日,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把蔬菜稳产保供作为当前重要任务,保证市场均衡供应。
【11月】保障“菜篮子”供应 鲜菜价格同比下降
11月份,CPI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同比上涨2.3%,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主要受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影响。去年同期,CPI同比下降0.5%。
鲜菜价格同比上涨30.6%,涨幅比上月扩大14.7个百分点,虽然仍处于同期高位,但“菜篮子”保障工作增加了蔬菜上市量,环比涨幅比上月大幅回落9.8个百分点。
此外,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秋粮产量10178亿斤,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7亿斤,增长2%,为保障市场供应和稳定物价奠定了基础。
对于百姓来年的餐桌,12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强调,要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强化“菜篮子”市长责任制,稳定生猪生产,确保畜禽水产和蔬菜供给安全。
来源:中国日报网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当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