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帮助
资讯 > 行业聚焦

种业,力求10年实现重大突破!听听委员们怎么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今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文件中,农业农村部明确提出,要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在今年两会的首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我国种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国内需求,但部分品种与国外的差距还很大。农业农村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打好种业翻身仗行动方案,力求用十年左右实现重大突破。

       这场“翻身仗”应该怎么打?针对这个问题,今年多位政协委员提交了议案,并分享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01

创新自立,破解种业“卡脖子”问题

——李成贵(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

          据李成贵委员介绍,目前就农作物种业而言,从种植资源搜集保存利用、育种理论和方法,到品种培育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在多个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并驾齐驱,或差距明显缩小。目前,水稻、小麦的品种自给率为100%,玉米在95%左右,余下5%左右也是在国内制种,蔬菜的品种自给率是87%。

       针对社会上“蔬菜种子被国外种业企业控制”的说法,李成贵委员解释说,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最新调查表明,从数量上看,进口量最大的是香菜种子,有4690吨;其次是菠菜,有3680吨;第三是空心菜,有3600吨。香菜和菠菜都在欧洲育种制种,空心菜则在泰国,这三种种子都很便宜,每斤只有2元至3元。

        从金额上看,进口最多的是番茄,为1亿美元;其次是西兰花,4300万美元;第三是胡萝卜,4000万美元。进口量在我国14万吨和300亿元蔬菜种业市值中,所占比例并不大。

 

        李成贵委员强调,“与水稻、小麦、玉米不同,市场上常见的蔬菜有几十种之多,没必要做到每种都完全种子自给。历史地看,从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胡萝卜、黄瓜、葡萄等9种农作物品种,到1500年前后玉米、番茄、红薯传入我国,种子的交流和互通有无,是人类文明史上很正常的事情。”

        针对上述状况和问题,李成贵委员建议,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要打一个翻身仗,必须实现自立自强。对农作物种业而言,主要目标任务是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提高创新效率和产业化水平。

02

洋种子大行其道,中国种业需打一场“翻身仗”

——全国政协委员王国海


 

       “中国种业之忧,格外沉重,中国种业之急,迫在眉睫。”在今年,全国政协委员王国海提交了一份《关于构建中国种业的“一梁三柱”,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提案。

       经过调研,王国海发现,全球有70多家国际种子企业涌入我国,20余个国外玉米品种覆盖我国东北、黄淮海地区,本地茄子、辣椒、西红柿等品种被挤出市场,大豆进口占国内消费总量的80%。

 

他建议:

1、构建顶层设计之“梁”。对中国种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全方位实施“国家种子安全战略”,将“一粒种子”置于重中之重。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我国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育种专家。建设好国家农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三大种质资源库,夯实种业创新的物质基础。

同时,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的“国家队”建设,加快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动在种业自主创新、良种综合生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要打好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组合拳”,扶持中国种业发展。

2、构建创新优势之“柱”。构建共享多元的种业创新体系,提升“一粒种子”的科技含量。加大对现代种业的基础科研投入,依托国家重点农业科技创新实验室,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增产增效、防灾减灾和现代育种等重大技术研发尽快取得新突破。

3、构建产业优势之“柱”。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让“一粒种子”茁壮成长。在全国种质资源优势区域建设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引进一批种业企业总部,培育一批国际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建立国际一流的种业大数据中心,打造种业数字云平台;建设国家分子育种和种子质量检测管控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4、构建治理优势之“柱”。构建监管有力的现代种业治理体系,为“一粒种子”保驾护航。打造强有力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统一高效的农作物种业监管、执法体系,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尽快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畜禽品种审定制度,提高种业市场准入门槛和技术壁垒,严厉打击“拿来主义”“套牌”等侵权行为,为种业原始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营造更好更优的市场环境。

03

打击种业知识产权侵权、缓解种业企业科研人员流失

——李登海(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

李登海从事玉米育种攻关近50年,他认为,打种业翻身仗,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首先,要改变部分种业企业热衷仿制的现象。李登海分析,中国现在有持证种业企业7200多家,真正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不多。有的种业企业把已推广的良种稍微改变一下性状,就当作新品种推广,造成市场上种子同质化育种现象严重。“刚推广一个新品种,马上就有仿制的。现在企业新品种投放市场,顾虑重重。”李登海说。

        其次,要打击种业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以前侵权严重到什么程度?有一个品种,同时有143家公司贴着自己的标签在市场售卖。”李登海介绍,企业要花很大精力维权,这对辛辛苦苦搞科研的种业企业“太不公平了”。

        第三,要缓解种业企业科研人员流失现象。种业科研离不开领军人才、高效团队。“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到田间地头做科研,更愿意待在城市里,一些种业企业科研人才流失严重。”李登海建议,在职称评定、科研立项、成果评价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鼓励更多科研人员投入种业科研创新,打赢种业翻身仗。

04

构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新生态

——宁高宁(全国政协常委、中化集团兼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全国政协常委、中化集团兼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宁高宁表示,只有在法律制度层面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违法侵权执法力度,营造鼓励创新和公平竞争环境,才能彻底改善我国种业创新和发展生态,推动行业繁荣,打好种业翻身仗。他建议,加快完善立法,尽快修订种子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加大执法力度。

        宁高宁认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将激发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动力,引导企业进行更多科技投入。目前,国内种子企业全部科技投入尚不足全球种子巨头一家企业的40%。知识产权保护短板也降低了我国种业技术门槛,国内种子企业数量多达数千家。从全球看,前十大种子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60%,国内前十大种子企业市场占有率不足20%。国内种子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的现状,又进一步限制企业科技投入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宁高宁建议,加强种业知识产权立法,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保护制度,加大违法侵权惩戒力度,为育种创新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强化种子行业原始创新意识,构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新生态,推动企业在育种技术等方面的实质性创新。

 

        宁高宁还建议,主管部门牵头建立跨部委联合工作机制和专项工作组,在主管部门内部设立专门机构,落实统一的、贯通部省市县的打击种业知识产权违法侵权的联合工作机制。鼓励提供违法线索、加大违法侵权惩戒力度。加强普法宣传,从源头抓起,加强对立法和执法宣传,对种子侵权违法案件加大曝光力度,从正反两个方面在全行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05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从国家层面保护种质资源

——郝旭(全国人大代表、蓝顿旭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郝旭代表建议,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资源、人才、资本向企业聚集,实现优质品种的持续产出与推广。

        郝旭建议,我国要保护开发利用种质资源,培育突破性新品种。要从国家层面建立种质资源的保护,一方面是防止绝种,一方面是防止被国外获取,从专利权上维护中国的品种资源。同时加快推进优质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地方特色品种产业化。利用核心基因和创新种质,应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筛选培育广适应、高产量、高品质和高抗逆性的优良品种。

        加快地方品种产业化开发,收集整理、提纯复壮地方特色优良品种,挖掘地方品种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鼓励地方品种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满足特色化、优质化、多元化需求,实现我国新品种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另外,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郝旭表示,增强种子产业竞争力,主体是企业,核心是品种,关键是创新。一方面,企业要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郝旭还建议,国家应当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对能够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成果并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龙头企业,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优先给予鼓励与扶持,使企业不但有能力发展自己,还有带动农户共同发展的动力,使我国种业竞争力有一个实质性提高,在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06

应突破解决种源“卡脖子”技术

——李云才(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委会副主委、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巡视员)

        全国政协委员李云才在《关于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提案》中建议:把种业作为中国农业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编制种业发展规划和振兴行动计划,突出解决种源“卡脖子”技术,补短板强弱项。

          虽然中国主要农作物中大部分种子为自产,但西红柿、玉米、马铃薯、黄瓜等种子部分依赖进口。据《2019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披露,2018年,中国进口农作物种子7200余万公斤,进口额4.75亿美元,其中蔬菜种子进口额2.28亿美元,来自近50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中国不断提高自主选育能力,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当前国产种子替代“洋种子”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中国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尤其是水稻、小麦实现完全自给。中国农业科学院也已拥有全球第二大种质资源库,收藏种质资源52万份,未来这一数字将扩容到150万份。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种业发展还存在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集中度低、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够等瓶颈。”李云才广泛调研,召集专家召开调研座谈会。他建议,重点鼓励重大专项原始创新,按照种源“卡脖子”技术分项分题实行“揭榜式”技术攻关,鼓励深度合作,打造种业“航母”。

07

提高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支持海南设立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特区

——谢京(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科技厅厅长)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科技厅厅长谢京建议,支持海南设立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特区。他认为,海南自贸港应发挥政策先行先试的优势,探索在专利保护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方面与国际最先进制度接轨,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为种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建议支持在南繁科技城设立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特区。

         具体如何做?“一方面,要开展种质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权探索。即在确保种质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同时,对于个人或企业发现的特定性状和基因片段予以成果保护,在现有种质资源库的基础上探索建设种质资源衍生市场。”谢京认为,要探索建立参照UPOV公约1991年文本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新制度,试行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建设与国际通行标准一致的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机制。

 

         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书面审查和分子检测相结合的植物新品种审查新模式,允许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进行植物新品种测试,或认可国际测试报告,依托分子标记指纹检测和指纹数据库,构建植物新品种权快速审查机制。

      并且,探索建立植物新品种保护与专利、商业秘密保护的衔接机制,推动将植物类发明纳入专利保护范围,充分运用商业秘密规则保护育种创新成果,形成覆盖种业全链条的立体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探索建立种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依托分子标记指纹检测和指纹数据库,形成以诉讼、仲裁和调解为主的多元化维权途径,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了解更多蔬菜产业政策法规、市场行情、种植管理等资讯

扫码关注长江蔬菜微信公众号

来源:中国蔬菜综合整理自新华网、经济日报等

上一篇:变废为宝!黄瓜秧直接能卖钱,还能“变身”清洁燃料!

下一篇:预警:本月有3次“倒春寒”!?全国多地蔬菜被冰雹砸毁巨亏的惨剧,将如何避免?

微信公众号:cjsczzs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