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无人的“蔬菜工厂”,亩产值高达18万,全年天天采收!
导读
工厂里种菜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但如果是大规模的主流产业,那么就有点震撼了。比如京都的SPREAD株式会社就是一直以工厂化模式生产莴苣,产品市场占有率占日本第一。新工厂占地面积达4800平方米、预计日产量为3万棵。今天小蔬给大家介绍一个中国的案例。
80亩的生产面积,仅需8至10人完成基础搬运,其余环节全部交托机器人,就能完成年均2050吨的蔬菜产量。机器人种菜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马强,迷上了种菜,一直在研发一款安全有机的产品。
2017年底,他终于在泖港建起了理想中的农场。
“100亩地至少需要四五十人负责种植。有机蔬菜为什么那么贵,人力成本是主要原因。”
虽然蔬菜机械化技术一直在突破,但要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还是个难题。人工越来越难找,人力成本还在持续增加。怎样才能有更好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颇为严肃的话题。
“一定要奔着这个理念去。”
研发的难度很大。“我们前期发现,自动化程度还是不够高,这样就还是会遇到一开始说的,蔬菜产品的成本问题。”马强说,“所以,一定要奔着这个理念,自动化程度要高,才能把人力成本降到最低。”
几年研究下来,目前,约有100多种蔬菜可实现机器人种植,包括市面常见40多个品种。
全程无药、无虫,操作精准到毫米
现在,这套自动化蔬菜生产线看起来已经非常酷。
在生产基地的育苗区,通过自动化基质拌料机拌料装盘,一个个装好基质、种子、肥料的种植模块都被整齐地堆放起来。
模块吸水膨胀之后,又被机器自动输送到育苗棚,无线智能机器将代替人工完成喷水、追加养分、监测等工作。育苗间内的每一间隔坐标定位,都是通过编程设计好的,可以实现精确到毫米的位置摆放。
灌溉、位移等操作由机器完成,每个分隔间由一台机器负责。
每台机器也是一台服务器,会完成对各盘蔬菜的拍照识别任务,收集和处理相应数据,农技人员在后台也可随时调取、监测。“让蔬菜在操作间流动起来,根据不同的品种设定的时长,完成生长流程后,再回到一个指定位置。”
生产间也很有趣。每个生产区间设计成了“注水池”。被送至传送带的幼苗蔬菜盘由机器抓取,漂浮着进入的“水面生产区”。水面与蔬菜托盘是相互隔离的,借助水的浮力,蔬菜被轻轻向前推送,直到生长成熟抵达“上岸”,再次进入传送带。“借助水浮力,机器耗能会非常低。”马强解释。
“定植区共有60排,我们每天向终端推进2排,30天就能获得成品蔬菜。以此类推,每亩每月可生产2万棵叶类蔬菜,即每年可产6万斤,整个生产基地一年可生产2050吨。”
那么,蔬菜的安全健康程度如何来保证?
一直以来,有机蔬菜都以无添加的特性受到大众追捧,较为高昂的价格却使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而在马强这里,单颗有机蔬菜的售价为1元,“按斤来算,接近普通蔬菜的价格”。
马强的做法也是充满创造性。没有选择北欧、以色列等地选择的水培方式,也没有选用土壤,而是选择椰子壳打碎之后的椰糠作为基质。
“我们培育基质的主要成分是椰糠,为此还在海南专门建立了自己的椰糠工厂提供原料。肥料则由海藻、海带、牡蛎等有机物共同制成,拒绝使用其他人工添加剂。”
马强展示了一株包装好的绿叶菜,外形如花束,生长基质一并被包装完好。“因为植株的根系没有被破坏,所以,这棵菜是活的,买回家还可以保存七天,什么时候吃,再切下来。”
单人日包装万棵,可全年不停产
“现在对人工还有要求吗?”
“基本没啥要求了。我们希望找年轻一些的,动作更快。”
马强说,按照现在的节奏测算,每100亩为单位,只需要8个人工,其中,5个人负责包装。其余环节全部交托机器人,就能完成年均2050吨的蔬菜产量,比常规种植亩产量提高近5倍。
任务很简单,就是站定在固定位置,将机器人抓取的成熟蔬菜拔出,再放到包装盒内,“每个动作要求3秒。这样,也就地完成了当初的设想:“就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让蔬菜自己走,人不动。”
人虽然少,但可完成的蔬菜产量很大,且不再有生长等待期,每100亩单日产量约在5万株,全年不停歇。
初步测算,两颗共计500克的有机小白菜,售价只要2元钱,约为同类有机蔬菜市场价的十分之一。低售价,高品质,与商超的供给需求十分契合,很快,便打通了多个合作渠道。
小蔬说
中国是具有悠久农耕历史的国家,中国人对土地、农业、农产品向来有着独特的情怀。在人工智能技术“井喷式”增长和应用的今天,让最古老的农业和最前沿的科技产生碰撞,焕发出全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