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种业博览会盛大开幕!这5位90后成了会场主角!
中国南方种业博览会走过了22个春秋,老一辈的种业人也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霜雪雨,在信息越来越透明化,国际交流越来越开放的当下。
种业一代显然已经力不从心,新二代这股新鲜的血液,如何用崭新的面貌来承接父辈一生的成就,将中国种业带上更大的舞台,这是值得所有种业人思索的问题。
12月15日上午09:30,第22届中国南方种业(温州)博览会在温州市蔬菜文化创意园正式拉开帷幕。
中国种子协会顾问组组长李立秋、浙江省种子管理站站长施俊生、温州市委农办(市农业局)主任(局长)张亨利、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政府区长王振勇、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斌、北京捷利亚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全杰等各省市种业界专家和领导、科研院所、种企代表、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等数百人参加了本次开幕式。
博览会当天,在蔬菜园的田间地头,充分展示了国内外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以及种子自动化包装机械等,此外,对于种业的营销升级也进行了深入研讨,而让人印象深刻,发人深省的是一场关于种业新旧两代,如何碰撞融合,如何传承延续的探讨。
2017年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总数为31422万人,35岁及以下的为6023万人,仅占19.2%。年轻人的就业橄榄枝不愿意抛向农业,但是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却又急需年轻血液的注入,这就是目前中国农业所凸现出来的矛盾,也是横亘在种业人中的一个难题。
欧兰德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跃主持论坛
拥有百年沉淀的浙江神良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泰良,作为老一代种业人代表,与5位80、90后种业“新二代”,在职业选择、新旧两代种业人各自优缺点、如何有效沟通等方面进行了坦诚深入的讨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听听,这5位新种业人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心声。
郏颖杰: 因为我是一个吃货,对蔬菜等农作物特别有兴趣,当我在国外研究生留学的时候,对于那些偏门蔬菜的英文单词,同学可能不知道,但是我却很能说出来,会让我自信,有成就感,也是因为兴趣所在,所以最后选择回家。
水晶晶:我从十几岁就开始帮家里包种子,但并不喜欢,从英国回国后,在上海与嘉兴做了几年外贸,发展不是很理想,因为要工作养家糊口,就子承父业了,进种子行业算起来也快10年了,我现在是真的爱上了它。
吴筑波:做种子,是因为我在澳大利亚生活的太安逸,在父母的召唤下回到了江西,我对种子不排斥但也谈不上喜欢,当我真的接触到广袤无垠的土地时,那种由外而内的宁静,一下子让我喜欢上了它。
冯喜良:我没有出国留学,高中毕业后,就带着父亲给的100万去深圳创业,结果亏完后就回家接班了。现在我家有两家公司,广西子龙、深圳喜良,分别用我跟我父亲的名字命名。
邵华峰:从小,父亲去基地都会带上我,所以我对种业还是有一些了解基础的,从国外留学回来后,做育种培育,很有成就感。慢慢也就喜欢这个行业了。
新二代接触到种业,最初也是抗拒与“嫌弃”的,不过神奇的是,经历了时光,最终他们对这个行业也建立了深刻的情感。
以浙江神良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泰良为代表的老一辈,是这样评价新二代的:年轻人性子急、步子大;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管理企业理想化。
种业一代在新二代的眼里,是这样的:老一辈人,起早贪黑,没有自己的生活,习惯用经验来做市场判断,缺乏企业管理与市场规划。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别,两代人,在具体处理业务与生活态度上,是存在分歧的,但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甚至双方也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关键是如何协调两种不一样的声音,让1+1的思维火花,产生出大于2的效果。
5位新二代在不断地与父辈的磨合中,也逐渐摸索出了这四招:
1、肯定父辈的优点与成绩
2、做好自己的事情被认可
3、提高情商在恰当的时间沟通
4、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时间
从最初的无感到后面深深爱上种业,从用冲撞对抗矛盾到包容与理解,新二代也在不断地努力与成长。
最后说到传承,新二代用对各自企业的精准分析规划,告诉他们的父辈及大众,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将种业这根接力棒传递下去,在老一辈积累的物质、精神财富下再造辉煌,毕竟,世界最终还是新一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