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不愿向“穷”低头的小山沟普通农民,是如何靠西红柿在30年后逆袭成功的?
金秋时节到,硕果枝头笑。这段时间,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古绛镇北步康村的丰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也迎来了最繁忙的收获季节,来自大城市的不少客商前来洽谈大田鲜瓶装西红柿的业务,理事长张存义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县委书记王宏伟到合作社调研
旱地西红柿带来希望
紫金山又名绛山,是横亘在太行山与吕梁山之间的山脉,东起绛县境内的“三县顶”,西达滔滔黄河,全长100多公里。紫金山南侧山根下,却是一块沟壑纵横的贫瘠之地。
1951年,张存义就出生在这里——绛县勃村乡西山村。整个村子如同山羊奔跑拉粪蛋般地散布在足有3公里长的狭长沟岭间,全村90户人家,世代蛰居在依崖而掏的窑洞里。
与生俱来的苦难锻造了张存义的坚韧与担当。因为山村穷,许多孩子念完村里的初小就跟着大人下地干活,张存义能到北步康村念完小学,算是高学历了。因此,村里实行合作医疗时,把他选为赤脚医生。
1978年,西山村大队部的窑洞里,十多位村队干部秘密集中在一起,研究出一项重大决定:组织村民成立工程队外出赚钱。赚下的钱60%上交大队,40%归个人。这项艰巨的任务落在张存义的肩上,经过几天打听,他领着二十多位青壮劳力,来到五四一工程二分指,承揽下一个土石工程。一年多后,这个工程队为村里挣下一万多块钱,每个劳力也有数百元的收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张存义一下子分到16亩口粮田。手里有了土地的他一门心思操在如何能在属于自家的土地上赚钱。1982年,张存义尝试在地里种了两亩西瓜,他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塑料薄膜。不料,西瓜长到拳头大时,一场冰雹把结出的西瓜打得七零八落。后来他又在口粮田里种酸枣、刺槐苗。
张存义不愿向“穷”低头,1988年,为给全村蹚出一条挣钱路,他拿出上好的二亩口粮田,栽上旱地西红柿。
育苗、栽苗、浇水、上粪、支架、打叉、疏果……他和妻子披星戴月地忙活了3个多月,一大片绿里透红的绿洲出现在贫瘠的山沟里。要卖西红柿,没有交通工具根本不行,夫妻俩咬咬牙,花了1600元钱买了一辆旧三轮车。为了能让西红柿变成钱,张存义每天晚上翻山越岭,凌晨两点赶到曲沃县交里桥附近的蔬菜交易市场,把西红柿批发出去。
到“霜降”时,终于把西红柿全部卖完,扳着指头一算,竟卖了3000多块。第二年,好几家乡邻们照着他们的样子,栽上西红柿,赚来辛苦钱。
张存义种上西红柿后,心底发出让亲朋好友沾点光的心思。特意在园子里摘下一些上好的西红柿,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把新鲜的西红柿装在葡萄糖、啤酒瓶子里密封好,送给亲朋好友。亲朋好友都说,他们种的西红柿比别人家的好吃,他做的西红柿酱更是新鲜又珍贵。
在西山村,张存义绝对算得上有勇有谋敢于创富的冒尖户。
备货充足
将原生态西红柿做成香饽饽
2015年,非常喜欢看报纸电视的张存义看到“脱贫攻坚”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消息后,激动不已,他想:那咱家能发展点什么?现在城市人都讲究食用天然绿色健康食品,要是咱的原生态西红柿能和大市场对接,肯定是个能“火”的项目!
说干就干,张存义匆匆忙忙定购了一些瓶子,与老伴重操旧业,把自家种的最好的西红柿做成了瓶装的,拿到太原有关部门检测,各项卫生指标竟然都达标。与此同时,女儿又帮他联系到省农科院保鲜研究所的专家,在专家指导下,将传统工艺加入锁鲜技术,使瓶装西红柿保留原有果品的鲜美味道和营养成分。
加工鲜西红柿一要有原料,二要办厂子。张存义与几户联系密切的人一说,都表示赞同。他立即跑到县工商局登记了 “绛县丰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接下来,他又四处打听,跑到附近几个同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参观学习,决定再兴建一座小型家庭鲜西红柿加工作坊。
要开发鲜西红柿必须上包装。上包装可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张存义像关云长那样过五关斩六将。头一道难关是选瓶型。他让儿子陪着他跑了几个省,最后在南京郊区一家玻璃厂选中了一个细圆形玻璃瓶;第二道难关是做模具。他们拿着样品,又跑了几个厂家,花6000元做了两套属于自己的专用模具;第三道难关是订纸箱。因刚起步,印量太少,人家不给印。张存义让儿子带着他在太原跑了多家印刷厂,总算找到印家;第四道难关是注册商标。商标是产品的身份证,张存义跑到县工商局,千寻万觅,终于确定下商标;第五道难关是设计图案。张存义毕竟是个农民,对美术是外行,但他清楚一点,必须突出产品的特点。整整在电脑前守了两天,才拿出理想的图案。
该包装箱可装12瓶鲜西红柿,箱子正面印着“大田鲜西红柿”6个大字和“原汁原味,甘甜爽口”一溜小字,背面印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字样,把产品的属性与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
经过几个月的四处奔波,终于万事俱备。他马不停蹄地把合作社成员的西红柿收购上来,雇请了十多位本村劳力,一口气加工了2000多箱产品。张存义把产品送到侯马市海关,委托上海格端产品检测有限公司对其进行检测,证明产品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出具了《检验检测报告书》。
当年腊月,张存义把2000多箱产品拉到太原。穷山沟农民艰苦企业的业绩和产品纯天然的健康属性立即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十多家单位你几十箱、他几十箱地买走其产品,为员工们发福利,众多家庭冲着西红柿的新鲜健康竞相购买。儿子还把父亲的产品做到微信公众号里,并登录网上商城,尝试网络销售。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厦门、天津等多个大城市的客商纷纷网购。
作为生产商,张存义知晓客户就是上帝,就是真理。张存义承诺:凡本市购买大田鲜西红柿产品的,一律上门送货。遇到市区中心的客户还好说,而偏偏接到晋祠、尖草坪等郊区的订货。张存义二话不说,让儿子开着小车跑几十里路送一箱货,消耗的燃油费比产品价钱还贵。送到客户楼下还不算,还要把产品搬到客户居住的单元里,放到客户指定的房间。但对这一切,张存义从来没一点怨言。
对每一位选择大田鲜西红柿的客户,他都是抱着感恩的心和一种感激的态度。对待每一位顾客,他都会在成本允许的范围内做到优惠幅度最大化。
当年的西红柿销售一空,大年期间,张存义买了几大箱鞭炮,在悬挂着“绛县丰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牌子的庭院里,与合作社几个社员,噼里啪啦地放个不停,庆祝合作社旗开得胜。
2016年,张存义一鼓作气,把西红柿种植面积扩大了一倍,生产鲜西红柿5000余箱,照样销售一空。2017年生产量更是达到一万余件,销售额近百万元。
精品包装
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2017年过年,早来的春风把紫金山上的野花吹得竞相开放。张存义的庭院门槛简直被人踢烂,本村人来了,邻村的人来了,县镇上的干部来了。有来打听西红柿育苗技术的;有来询问新品种的;还有来打探收益情况的。他们都希望他的合作社能够扩大西红柿种植加工规模,为长期在困顿中挣扎的贫困户和小山沟里勤劳不屈的乡亲们开辟出长远致富门路。
如今,他的合作社成员一下子扩大到30多户,其中20%是贫困户,当年种植西红柿面积百余亩,由此形成了规模种植。除张存义收购加工外,外地客商闻讯而至,产下的西红柿销售一空,亩收入高达近万元,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新兴骨干产业。
在西红柿产业迅速扩张的现实面前,张存义感到家庭作坊已经远远无法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他毅然决然地在交通相对便利的邻村北步康村购买了一处比较大的空院落,创办了山西丰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花30多万元盖起面积达600多平米的车间、仓库等,兴建起每天消化1000多公斤、日产3000瓶大田鲜西红柿的加工厂。
张存义自豪地说:“由于我们地处旱塬山区,光照充分,昼夜温差较大,没有任何污染源,所以这里生产的西红柿汁鲜肉厚、味道淳美,绝对是市场上的普通西红柿无法比的。好西红柿才能加工出好产品,我们收购合作社成员种植的西红柿,每斤比市场上贵一毛钱,但要求必须是最好的。可以说,我们的大田鲜瓶装西红柿从种植到加工,整个生产过程工艺流程要经过40多道工序:种子是由省农科院的蔬菜专家精选的最适合的品种;种植生产过程也做到了施用农家肥、合理轮作倒茬、物理防病防虫、不打农药;所有果实都是一颗一颗精挑细选出来最旺盛时期、自然成熟度高的优质果实;生产过程全程由省农科院专家跟踪指导。”
2017年合作社几个优质种植户、和在加工期间打工的社员收入都上万了,北仇张村种植户晋引红仅卖到合作社的西红柿一项就收入两万多元。
今年5月9日,绛县县委书记王宏伟带领县农业、农经、林业等多个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专程到丰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调研。王宏伟一行仔细察看了原料车间、加温车间、灌装车间及生产工艺流程后,冲着张存义伸出大拇指:“老张,你在贫穷落后的山沟里自强不息,创办合作社、从事深加工、形成产业链,为贫困山区蹚出一条致富路,实在难能可贵,令人尊敬。”他要求随行的部门为丰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保驾护航,使其健康发展,在脱贫攻坚中大展身手。
受到鼓舞的张存义现在又有了新目标:将来大田鲜瓶装西红柿市场稳定了,他们还要在开发当地土特产上做文章,起到更大的带动和辐射效应。
一个小山沟沟里的普通农民,靠着一种信念,把家庭小作坊做成规模加工厂,把小西红柿做成创富大产业,让小农户对接产业化大市场,这是一种勇于投身时代潮流、不畏困难敢于创新的奋斗精神。
这种“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示范带动农户,解决农村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达到公司和农民增收、农村经济腾飞的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