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蔬果和大闸蟹塞进自动贩卖机,会是新零售的又一个样本么?
只不过,生鲜电商本身尚有许多问题未能解决,那么,这种模式是否会成为新零售的又一个样本?
生鲜智能终端:你方唱罢我登场
不久前,主营进口高端食品的上海城市超市,开始在上海张江小范围试点生鲜自动贩卖机“城市盒子City Box”,销售的产品以饮料为主,这个并不新鲜,有趣的是,自动贩卖机里,还有由天天果园供货的香蕉等水果,后者在不久前刚刚入股城市超市。
不同形态的生鲜智能终端,左起:城市盒子,大闸蟹贩卖机,香蕉贩卖机
这类以生鲜食品为主要产品的自动贩卖机并非首创,早在2010年,南京街头就出现过大闸蟹贩卖机;2014年,无锡地铁站出现过蔬菜自动贩卖机;而在国外也有香蕉自动售货机等有趣的形态。
除了自动贩卖机,生鲜自提柜也在国内各个城市的小区中出现,和自动贩卖机相比,自提柜的规模和普及率要高。这些生鲜智能终端对于特定人群来说提供了生活的便利,不过,这种技术及模式是否切实可行?这要从营收、成本、周转率、损耗、体验以及需求场景等多方位考量。
六大维度考量生鲜智能终端
成本:机器制造成本、维护成本、电力成本、场租成本和折旧等。(注意,还有补货成本,生鲜食品保鲜期较短,需要做到精准库存,补货成本必须考虑)
营收:直接销售收入、广告宣传效应。生鲜智能终端通常在人流量集中的地方,因此可以具备销售、宣传和体验等多种功能。
周转率:产品每日销售周转率。
损耗:生鲜食品的损耗必须考虑进去,包括损耗造成的机器维护。
需求场景:生鲜智能终端是一种新零售终端,这个终端要契合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场景,错误的需求契合会适得其反。
以这些要素为参照,我们就可以具体分析不同生鲜智能终端模式的可行性。在分析模式的时候,我们按照两种终端(自动贩卖机/自提柜)和两个场景(公共空间/小区空间),将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业态分为四类。
1、公共空间生鲜自动贩卖机
城市超市的城市盒子、无锡地铁自动卖菜机、南京铁流地铁生鲜贩卖机,都属于这类模式。
南京地铁站的南京铁流生鲜自动贩卖机
公共空间,主要是指在地铁、商场等非居家生活的公共场所。地区属性的不同,带来了需求场景的不同。在这些公共空间,消费者的需求是即时性、冲动性的,他们往往希望马上就能解渴果腹,所以,公共空间生鲜自动贩卖机内,多数是各类饮料和即食食品。
如果在这些区域贩卖食材,那么就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产品的周转率就低,继而导致销量不高。从以往的例子可以看到,以饮料零食为主要产品的自动贩卖机利润空间并不大,再加上生鲜食品的特性,盈利也就变得更加困难。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无锡地铁的自动卖菜机、南京铁流生鲜贩卖机,还是各类在地铁和商城摆设的大闸蟹自动售货机等,这些项目最后都不了了之。
地铁站和街边的大闸蟹自动贩卖机
公共空间生鲜自动贩卖机适合的产品也有,但是不多。以香蕉、柑橘类等水果为例,一方面这类水果好存放,另一方面食用方便,拿出来剥皮后就能食用,相比之下,一些其它的水果需要削皮,还会导致汁水四溢,也就不会那么受欢迎了。
2、公共空间生鲜自提柜
区别于自动贩卖机,生鲜自提柜往往不具备即时选择的消费特征。消费者在自动贩卖机前希望可以自由选择产品,而自提柜通常是提前下订单,然后再到自提柜取货。
去年已经停止运营的净菜电商“青年菜君”曾经采用过这种模式,就是消费者提前在下单购买各种净菜,然后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前往自提柜取货。
青年菜君初期就曾经在北京地铁口设立自提柜,这恐怕是为了迎合“北漂”们繁忙的生活,让他们能在上下班路上就能取到新鲜的净菜。不过,对于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来说,光是地铁站点就有数百个,类似的布局需要投入大笔资金,自提柜的周转率又非常低下,在没有其它外部资源引入的背景下,自然很难维持下去。
3、社区空间生鲜自动贩卖机
社区空间是指各个小区,这里的消费者更多需要的是家庭食材采购。
国内早些年就有人在生活小区尝试摆放自动卖菜机,不过,做到一定规模和坚持下来的并不多。上海的厨易时代是其中为数不多,坚持下来的一个,厨易时代社区自动贩卖机和自提柜的综合模式。如下图所示,左边是自动贩卖机,右边是自提柜。
生鲜自动贩卖机最大的难题是补货,因为贩卖机需要提高周转率来增加销量,用以抵消场租和维护成本。
比如厨易时代的这个自动贩卖机,一共30个窗口,一般一个后面可以再备4份,如果能刚好卖完是150份,如果仅仅150份是很难抵消场租等各类成本的(为方便自动贩卖,这里面一份包装好的食材均价在10元左右)。这就需要提高周转率,同时做好销售预测以防卖不掉造成损耗。
4、社区空间生鲜自提柜
自提柜不用做销售预测,省去了补货和损耗的难题,但是带来了周转率低的难题。
濮阳菜帮子网的社区生鲜自提柜
通常一个社区的生鲜自提柜有20-30个柜子,一般能做到一天两次取货,也就是一天可以投放40-60份,这就需要高客单价和高毛利,来抵消场租等各类成本。而提高客单价和利润率就会限制一部分消费者的使用,这对于运营商而言是个两难的抉择。
整体市场状况
从模式的分析上,我们看出,生鲜智能终端受到诸多因素限制,前景并不乐观,而目前国内整个市场的表现看亦是如此:在各个公共场所的自动卖菜机项目,之后大都不了了之;而各类生鲜自提柜同样难以为继。
以下是笔者对生鲜自提柜项目现状的不完全统计:
濮阳菜帮子网,已经停止运营;
淇县香巴拉,已经停止运营;
邯郸百蔬园,停止运营;
奥天农场智能菜篮子工程,电话无人接听,官网失效;
南充绿邦天天买菜网,正在业务调整;
武汉家事易,自提柜项目停止运营,改作批发业务。
继续运营中的项目:淮南菜篮子;南通菜菜网;郑州云厨房点吃吃;河源厨娘快线。但是这些项目的官网流量、App下载量以及微信阅读量都不乐观。
能够持续经营,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有三家:家易乐(常熟),厨易时代(上海)和食行生鲜(苏州/上海)。而这三家的盈利状况如何呢?
此前,家易乐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商报》采访时说:把政府的补贴算入可以做到盈亏平衡。厨易时代在2013年有7个社区点,至今发展到10个。
在其中,网点较多、规模较大的是食行生鲜。食行生鲜成立于2014年,已累计获得4.74亿人民币的风险投资,尚未盈利,且在2016年年底暂停了北京地区的业务。食行生鲜的创始人张洪良此前在接受《天下网商》采访时说,会在未来两年实现分城市盈利。
凡是涉及到生鲜电商,问题总会变得更加复杂。生鲜智能终端目前在国内的应用场景有限,合适的产品不多,盈利需要一系列因素的支持。
要探寻出一条生鲜电商的新零售之路,听起来似乎还是有些艰难。我们是否可以换个思路想想?这些道路如此之难,一定是流通零售环节的问题吗?
无论如何,前行者仍在努力,也许有一天,他们也能攻克上面提到的种种问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个真正便捷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