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有“营养” 节本又增效
“以前这是一片撂荒地,如今这里一片碧绿。玉米长得好,多亏了这套水肥一体化设备。”“这边是装了水肥一体化设备的田,这边是没有设备的田,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块田里的长势情况……”
近日,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店子村的玉米田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承办的全省水肥一体化技术现场会顺利举行。伴着阵阵细雨,来自全省各市(州)县(市、区)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代表齐聚田间,走进海东市乐都区、西宁市湟中区的大田作物、露地蔬菜水肥一体化应用示范种植基地现场实地观摩学习。
“需要浇水时,打开阀门就可以自动浇水;需要施肥时,营养通过管网随水送达,效果好着呢,稳产增产更有保障!”乐都耕耘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善俊说。农田里的滴灌带就如同一根根毛细血管,打通了土地“经脉”,直接滋润农田,还能节水、节肥,让土地不再担心“没水喝”。
“我们用的是玉米‘水肥一体化’固定式首部系统,有了这个设备,只需要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将肥料和水进行合理配比,轻松实现定时定量供水、供肥。这种技术模式管理700多亩的地一个人就够了。”说着,李善俊便领着观摩组一行来到离耕地一公里远的首部枢纽机房,将已配好的肥料放进肥料箱,拉开闸门,机房内的设备通过抽水、过滤等环节将一定数量的水肥送入一级管路,再由一级管路输送到需要施肥的各个田间地头二级管路,确保每一滴水都能有效地灌溉到作物,过程轻松又方便。
从过去的“一炮轰”施肥、大水漫灌到如今的“水肥一体化”精准施用,农业科技正在悄然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作为全省的农业大区,乐都区在“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上持续下大力气。乐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唐小兰介绍:“乐都水肥一体化技术一直以来在设施蔬菜等经济作物上应用,粮食作物上没有应用过。今年,我们在粮食作物上推广应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示范,示范面积700亩。据初步计算,水肥一体化栽培种植亩成本1000元到1200元。”
活动现场,还进行了“水肥一体化”项目区测产,经初步测产马铃薯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增产效果显著。
在湟中区多巴镇合尔营村的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田里,湟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将普通种植区域的马铃薯和水肥一体化项目区的马铃薯各采挖了一平方米,经测产,普通区域一平方产量为3.95公斤,水肥一体化项目区一平方产量为7.65公斤。这组新鲜出炉的数据也印证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提单产方面的巨大潜力。
“良种良法配套后,马铃薯产量实现新高。以前我们这马铃薯亩产是5000斤到6000斤,去年开展试验示范,自膜下滴灌项目实施后,这里的亩产达到8000斤以上。”湟中区诺嘉家庭农场负责人杨生盛杨生盛高兴地分享着新技术、新模式带来的新变化。他告诉记者,眼下,高原上的马铃薯还没有到采挖的最佳时节,等到下个月马铃薯采挖时产量还有大幅提升空间。
湟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介绍,为推进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今年,湟中区结合当地生产条件,在多巴、拦隆口、李家山、西堡四个乡镇建立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区7个,示范面积1100亩。同时,开展不同移动式首部水肥一体化施肥机应用性能以及软体水窖蓄水灌溉技术研究,通过水肥高效利用技术集成和示范,总结集成马铃薯水肥高效利用技术模式,实现节水30%以上,化肥使用量节约20%以上,预计增产30%以上。
据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人介绍,自2023年以来,乐都区、湟中区等地将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全省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全膜覆盖栽培、北斗导航、无人机飞防、全程机械化等重点技术有机结合,在马铃薯、玉米等大田作物上探索技术模式的集成创新,开展不同灌溉方式、灌水量、施肥量等的对比试验,摸索技术参数,初步研究制定主要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下的施肥方案。同时会同各项目区专业技术人员在关键时间节点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服务,推进示范区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全力打造绿色高产示范样板,为提升粮油单产,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夯实基础。
“大力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促进粮食作物和重要农产品单产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徐宏伟表示,下一步将加大水肥一体化技术专项资金支持该项技术在大田应用面积,立足本地区土壤、地貌、气象、农作物布局、水源保障等因素,系统规划、设计和建设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逐步拓宽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范围,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作出青海贡献。
来源:农民日报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依据证明材料确认版权,更正来源及作者或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