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帮助
资讯 > 新闻快讯

“种,就要滞销;不种,就要绝种”!痛心!如何拯救濒危蔬菜?关键就在...

改良种源的缺点,让一个农产品更具市场性,有更多农民愿意种植,才能让本土农产品走出“濒危”困境。

有的产量翻番!

有的扩种10倍!

“濒危”蔬菜变“新晋”网红!

了解一下!

亩产量翻番!

失传的“老品种”重生了!

罗汉菜是一种小品种野菜,罗汉菜学名菥蓂,别名遏蓝菜、苦芥等,因其莲座叶生长像叠罗汉故得名。大约50年前,罗汉菜在上海嘉定马陆地区的田间地头很常见,因其入口略苦,回味清香,包馄饨、烧豆腐都很美味,而腌制之后更是鲜美可口,深受百姓喜爱。

罗汉菜

罗汉菜有益气、利肝、明目的功效,主根粗大,侧根也较发达,耐寒性强,亩产量高,叶色鲜绿色,鲜食或加工均可,附带浓厚的乡土风味,尤其是腌制过后的罗汉菜,曾一度与“南翔小笼馒头”齐名。

然而,随着化学制剂的大量使用和城市化的推进,罗汉菜曾在上世纪50年代几近灭绝。

图片来源:上海嘉定

据上海市嘉定区农技中心副主任陈珏回忆,1999年,嘉定开始寻找罗汉菜,直到2003年,才在南翔的一位80多岁老农手中征集到这一菜种,将这一濒临灭绝品种保护下来。

环境的变迁让罗汉菜感到了“不适”,选育适合栽培的新品种,成了陈珏和蔬菜组的新目标。在传统野生品种基础上,经过长期人工驯化和选择,终于选育了适合栽培的品种——“嘉秀”罗汉菜,并于2012年通过了上海市品种认定。

“野生的罗汉菜单株重0.53-1.25克,且没有分蘖,只有8-21个叶片,亩产只有400公斤左右,有时候还会发生成片死亡。”陈珏介绍,“嘉秀”单株就重96.7克,分蘖就有18个,每个分蘖还有8-15个叶片,亩产可以达到1000公斤。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有了适合栽种的新品种,为何迟迟不见大范围推广?这个罗汉菜,着实难侍候!或许是“野性难驯”,罗汉菜种子休眠时间长,出苗十分不稳定。

2013年,陈珏和同事们试种了20亩罗汉菜,结果遭遇了一个月没出一棵苗的尴尬事。在邀请专家一起“头脑风暴”后,最终提出了“用激素让种子萌动”的方法。多次试验后发现,经过处理的种子7-10天出苗率可达90%以上!

除了种子处理外,她们对罗汉菜种植开展了全方位的研究,总结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措施,制定的上海市企业标准Q/NJTG 2-2016《罗汉菜生产技术规范》,已通过专家评审并于2016年6月发布。

这时,近乎绝迹的罗汉菜才算是真正“活”起来。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和罗汉菜有相似经历的,还有金山青茄。

你吃过像“冰淇淋”口感的茄子吗?2023年,一款籽少皮薄、果肉软糯、入口即化的“冰激淋”茄子正在走向全面推广的新阶段,它就是“重生版”金山青茄——“绿秀丽”。

对于大多数上海人来说,或许更为熟知的茄子模样是紫皮茄子,但在上海金山,最受当地人喜爱的是青皮茄子。在《金山县志》中记载,金山青茄在1949年前已经种植,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因为源自上海金山,俗称“金山青茄”。但由于“金山青茄”的种子多为当地农民自留种,造成了种子不纯,种性退化,抗病性差的问题,加上它萼片带硬刺,愿意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少,口感清香酥糯的青茄却“惨遭嫌弃”。

一直以来,本土茄子品种受国外冲击严重,而采购进口种源的成本又是本地种源的近10倍,为了让更多茄农愿意种中国茄,让更多中国人吃到小时候的味道,10年前,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交流协作办主任、国家大宗蔬菜体系上海试验站主要负责人吴雪霞及其团队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为目标,将目光聚焦到了“金山青茄”身上,10多年里,她带着团队走遍金山各村,探访农户超2000余人,这也使她与金山的许多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改良种源的缺点,让一个农产品更具市场性,有更多农民愿意种植,才能让本土农产品走出“濒危”困境。

在之后的一次次基因配对中,吴雪霞团队最终选中了来自美国的一款青茄品种,它具有果皮亮绿、长势强的特性,科研团队以金山本地青茄做母本,美国青茄做副本,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了试验改良,杂交之后发现优势明显,新品种植株很健壮,产量也比较高,又经过了几年的提纯复壮,最终选育出了新品种“绿秀丽”,这一品种在保留金山本地青茄软糯绵密口感的同时,果皮的光滑性及果肉抗氧化性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且适应于冬春季温案区保护地栽培。

9月种下的“绿秀丽”青茄,经过三个月的生长,就可以集中上市了。“这一批青茄的价格在每斤6到8元,都比传统的茄子要高一些,也是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新的选择。”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除了靠“翻新”育种,这些濒危的品种还能以什么样的方式重焕生机呢?要想真正“活”起来,只有将其推向市场才是出路。

火到要10倍扩种!

因为太好吃把自己拯救了!

黄金荚是四川丹巴地区独有的四季豆豆荚,以外表金黄而得名黄金荚。黄金荚荚体呈金黄色,平滑有光泽,果荚无筋无柴,口感清脆、味道清香,多以嫩荚做菜用。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黄金荚在当地的种植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但这一特色农产品并没有走出丹巴,只是在当地自种自收自食,种植总面积不超过20亩。因为丹巴地区处于青藏高原边缘,交通运输困难,即使当地政府大力扶持农民种植,也依然鲜为人知。

“简单地说,就是没有销路。”当地供应商江孝明说。2018年7月,黄金荚上市后,他向蒋朝林下了500斤订单。但当他拉着一车黄金荚到了成都以后,并没有找到合适的销路,一周后不得不花600元请工人将滞销的黄金荚倒进垃圾堆。“难到什么程度?滞销的黄金荚,光种子就收了1吨半。”

黄金荚因此面临生存还是毁灭,这个终极难题。因为"种,就要滞销;不种,就要绝种"。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直到转机出现。

一个偶然的机会,黄金荚遇到“幸运之神”——电商,其生存困局才被打破。在与电商平台签约之后,黄金荚迅速从青藏高原走向全国各地,并且一经上市就备受消费者追捧。仅成都地区的超市,黄金荚每天的销量就高达2000至3000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等城市需求量也呈直线上涨。

“颜值即是胜利”,黄金荚凭借这一份新奇特,成了无数消费者的选择,一举成为新一代网红食品。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据江孝明回忆,电商买手来到丹巴后,承诺说不管次年黄金荚产量多少,电商都包销,当时村民们将信将疑。直到第二年,电商商家们真的来收购,并且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村民们的信心就建立起来了。

仅一年,黄金荚的种植面积已经上升到200亩左右。此外,收入的增长也是十分明显的。以前,八科村民的主要作物是玉米,根据产量,一亩玉米村民的收益是1200-1500元。与电商平台合作后,八科村今年种了两季黄金荚,一亩黄金荚的收益,在7000-8000元左右,“增收至少五六千元”。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电商给黄金荚带来的改变不只是收入上的增长,改变最大的还是价值分配的透明化。传统的农业模式是赌,今年这个好卖,大家就都种。现在村民很清楚今年电商的订单是多少,每斤多少钱收走。这样的产销关系,村民是受益者。

图片来源:云南网

和黄金荚一样珍贵的,还有蔬菜——"水性杨花"。

"水性杨花"名为波叶海菜花。海菜花是中国独有野生植物,分布于两广、云贵地区的湖泊、水渠。因其对生长水质要求极高,在1987年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

而如今,"水性杨花"已基本脱离濒危处境,成为电商平台的网红蔬菜。在农业团队的抢救下,依靠餐桌挽救了濒危物种,城市居民们在家就能品尝到"水性杨花"。

来自湖北仙桃的地方蔬菜藕带,如今通过电商已经可以卖到全国。图片来源:爱农帮

资源保护、品质提升是一方面,抢救濒危蔬菜最终还是要靠市场。

在过去几年里,很多濒危蔬菜通过电商平台成为"网红菜"。比如,"网红蔬菜"白芹就曾是江苏溧阳当地严重滞销的濒危蔬菜,还有湖北藕带,香格里拉松茸……被电商拯救的濒危蔬菜正在不断丰富,帮助地方农产品打开市场的同时,也为农民实现了扶贫增收。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蔬菜面临“失传”?

在知乎,题为"有哪些家乡很常见但外地没有的蔬菜?"引发网友热议,当北方人看到莴苣和番薯叶,当南方人看到囤大白菜,同样是面对外星物种的感觉。但讨论到最后,人们却发现,"很多小时候常吃的家乡菜,正在消逝!"

不止是"嘉定一宝"罗汉菜、"水性杨花"海菜,濒危蔬菜一直以来都是农业部门的"大熊猫话题"。媒体也在一直呼吁:"再不保护就全消失了"。

地方蔬菜濒危灭绝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是气候,环境的变迁让一些品种自然淘汰。

其次是市场,很多地方濒危蔬菜主要是以农民自种为主,属于粗放式管理,产量、质量都极不稳定,缺少市场竞争力。例如,南京特色品种十分丰富,但有些品种比如夹岗萝卜、中秋红萝卜、羊角椒、面条瓠子等,因城市变迁、商品经济效益低等多种原因,已经难觅踪迹了。 

第三是生命力,外来新品种蔬菜的冲击,导致本地特色蔬菜资源急剧减少。

农业种质资源收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地方种质资源又存在历史传承性强、范围分布广、散落民间难发现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组织过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但是,搜集保护只是第一步,农业专家团队还要对有代表性的植株进行提纯复壮,对种质资源进行分子水平图谱分析,将原始的基因图谱保留下来,为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图片来源:新华网

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民间力量的加入。

湖南浏阳市的于建,自发投资打造了中华老种子博物馆,占地8000多平方米,目前展出的作物有400多种,以粮食作物和蔬菜老种子为主。是目前国内唯一座专门为收集展示老种子作物而建的博物馆。

还有“种子猎人”竹本,为了让更多老品种得到“拯救”,拿起相机,通过视频向普通人传播自己的故事,将收集到的1500多种老品种进行试种、选育,再将其中脱颖而出的300余种推广到农民手中。

您身边有这样的“濒危品种”吗?

您记忆中的“老口味”蔬菜还在吗?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交流~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依据证明材料确认版权,更正来源及作者或立即删除内容。

信息来自上观新闻、上海嘉定、界面新闻、云南网、甘孜广播电视台、中国商网等

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上一篇:菜市场“网红”之路

下一篇:三亚:一根豇豆背后的“舌尖安全”保卫战

微信公众号:cjsczzs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