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小时就成熟,一天采4次!亩产值20万的稀奇菜,为啥种植户很少种?
近年来,黑皮鸡枞栽培在大江南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成为当前中国食用菌行业里的“一匹黑马”。
这主要得益于当前黑皮鸡枞高昂的市场价格,以苏北地区为例,黑皮鸡枞每667㎡约栽培15 000袋,袋出菇量0.15~0.25 kg,一般667㎡产量约3 000 kg,产值约20万元,效益约10万元。
高昂的价格激励许多菇农不断尝试和努力,但真正取得良好效益的较少,这是为什么呢?
两天半就长成,一天得采四五次!
图片来源:齐鲁壹点
黑皮鸡枞又名“长根菇”“长寿菇”,因其鲜嫩醇香,肉质细嫩、洁白如玉、口感独特、生熟皆可食、食药两用、营养丰富等特性,备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
据了解,黑皮鸡枞为腐生菌或土生菌,适宜微酸性或中性环境中生长;菌丝生长最佳温度 20℃~25℃,菌丝发满袋一般需40天左右,再经40天培养,可达到生理成熟;喜覆土栽培,但不覆土也可出菇;属于较典型的中高温型食用菌品种,一般可安排冬春季节两次制作菌棒,春夏秋三季栽培出菇。
“黑皮鸡枞过去是野生的,现在人工培育不过三四年。”济南林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老板林盛强说,正因为如此,黑皮鸡枞的知名度并不高,许多人并不认识它。
为什么选择种植黑皮鸡枞?
1、种植过程中,黑皮鸡枞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
2、农业生产中,秸秆等边角余料可用于生产食用菌的菌包,且食用菌采收后的废料可以作为有机肥还田,实现农业生产大循环;
3、生产过程中,因黑皮鸡枞生长全程不使用农药化肥,所以产品绿色安全,对环境友好;
4、黑皮鸡枞生长周期短,全年可采摘,经济效益高;
5、工厂化种植模式。黑皮鸡枞在采摘、加工等环节用工需求大,对劳动力要求低,妇女、老人都可胜任。直接带动村民就业、保障村集体收益。
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黑皮鸡枞个体小,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平菇,它对温度的要求更为精准,25度是它最喜爱的温度。
“像平菇可能从15度到30度(15度误差)均可生长,而黑皮鸡枞只在误差五度之内才能生长。”林盛强介绍,“覆土”是他们控制温度的一种方法。
所谓“覆土”是指在长满菌丝的“圆滚子”上盖上三公分的营养土。覆土之后,环境里温度的变动减小,林盛强说:“如果覆了土,就算空调停上一天,它的温度最多降1度;如果没有覆土,这里面的温度可能会降5度。”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与常见的平菇一样,黑皮鸡枞的主体亦由菌盖和菌柄组成,但是不同于平菇的是,它以食用菌柄为主,也就是位于菌盖下方,起着支撑作用的部分。标准的一级菇必须使菌柄的直径大于1.5公分,林盛解释道,想要生产出品质优良的标准菇,“需要把伞帽做小”。伞帽小了,营养便集中到杆上,才可以养出白白胖胖的标准菇。
对于黑皮鸡枞来说,最美观的高度是5-7公分,但是它的生长周期非常短,从小不点长成成熟菇只需要60个小时,因而要想收获漂亮的鸡枞,就要在采摘上多费点儿心思。
图片来源:新华网
“24小时得采4-5次。”这个时间是林盛强和工人们经过多次实验得出的,“我们测试过它(黑皮鸡枞)从冒头到长成5-7公分需要的时间,大概是60个小时。”林盛强举起一小朵鸡枞笑着说,“早上五六点,工人们需要过来采菇,三点就得起床,四点就得过来了。”
除了采菇,削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将采来的鸡枞迅速送到削菇工人的手中,再由他们完成这项工作,整个过程要求一个“快”字。“快速”送到工人手中,是基于对保鲜的追求,而在削菇过程中的“快速”,则体现了对工人操作熟练度的要求。左手捏住鸡枞的根部,右手拿着小刀,旋转着将根部的一层黑黑的皮削掉,露出白嫩的菌肉,虽然简单却需要充足的耐心和细心。
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林盛强说,蘑菇是可以促进就业的好产业,70岁左右不能外出上班的人,坐在那削蘑菇,一天就能赚五六十块钱,“光削蘑菇就能解决好多个闲散劳动力。”
种植它,这些“雷”千万别踩!
黑皮鸡枞这几年一直在风头浪尖上,市场价格动辄几十上百,市场前景广阔。虽说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但其在设施栽培过程中对技术及知识储备的要求也较高,因而菇农在生产前应做好充足准备,不可盲目跟进。
想要种好黑皮鸡枞,菇农还要避开以下2个大“坑”。
一、设施结构不合理
在山东、河南等地栽培黑皮鸡枞,所用的周年栽培设施是用镀锌弯钢管做骨架,岩棉做保温材料,空调调节温度的拱形面包棚。棚内一般有4行铁架,2个走廊。棚内两边各1行铁架,中间2行铁架并拢靠紧。每行铁架宽1~1.2 m,分3~4层,每层高0.5~0.6 m。走廊宽0.8~1.2 m,棚的两头各一个门,便于进出。空调从一侧通过风带向另一侧传送热气或冷气。每一层都安装灯带,能充分满足黑皮鸡枞菌子实体对光线的需求。在棚内上部最热处安装感温探头,下部安装二氧化碳浓度探头,在中间安装空气湿度探头。
以上设计合理,但在实际建造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1、棚长不合理
在菇棚的建造过程中,菇农为了多放菌包,随意增加棚长,有的菇棚长达40 m。因菇棚太长,冬天整个棚内的温度很难升到目标数值。实践证明,菇棚最佳长度不能超过30 m。
2、保温层偏薄
菇棚在建造过程中,通常使用2层岩棉做保温材料,保温效果差强人意,增加能耗成本。实践证明,用2层岩棉比用3层岩棉做菇棚保温材料,多耗电20%~25%,增加了出菇成本。
3、黑白膜破损导致岩棉散乱,缩短了菇棚使用年限
一般菇棚最外层是黑白膜,能够起到反光降温的作用,但是这层黑白膜很容易破损,一旦破损,下方的岩棉得不到保护便容易散乱。如果在黑白膜上面再加盖一层比较薄的保温棉毡,既保护了黑白膜,又没有大幅度提高建棚成本。
4、棚内温度不均匀
菇棚建造过程中,一般是用通风带把热气或冷气送到棚内,这种方式会造成棚内温度不均匀。通过温度表进行布点测量可以发现,一般上方的温度比下方的温度高,因而上层先出菇,上下层出菇时间不一致,延长了出菇时间,增加了成本。
解决方法是菇棚内增加温控内循环,通过布点风机使棚内空气加速流通。
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二 、生产管理不到位
1、催蕾管理前未充分考虑菌包后熟程度
黑皮鸡枞菌包有一个后熟的过程,只有后熟结束才能剥袋覆土出菇。从接种到发满菌,再到后熟结束,在25℃条件下,一般需要60 d左右。
部分菇农把菌包拉进棚内,立即剥袋覆土,进入催蕾管理。由于没有完全后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吹风、浇水、降温等,菌包容易感染绿霉或其他杂菌,导致栽培失败。
正确的方法是菌包拉进菇棚后,先摆到层架上,控制棚温25℃,继续进行后熟培养10~20 d,然后进行剥袋覆土。
2、菌包摆放及剥袋覆土方式
黑皮鸡枞菌包摆放有立摆和平摆两种方法。立摆有解口覆土、半剥袋覆土、全脱袋覆土模式;平摆有全剥袋覆土和开天窗剥袋覆土模式。
立式摆袋栽培的优点是单位面积摆放的菌包多,跟平摆相比,能多摆1/3左右;缺点是出菇面小,生物转化率较低,同时在出菇盛期,菌包容易出现高温热害。
平摆模式中,全剥袋优点是出菇面达到最大,能充分吸收覆土中的养分和水分;缺点是覆土中水分过大或过小,都会对菌包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其隐形杂菌有可能变为显性;开天窗式剥袋覆土模式可以避免这些缺点,首先它能尽量减少菌包内的水分散失,其次由于是定位出菇,所出的菇一级品较多,病虫害也明显降低。
3、温控方式不正确
有些菇农覆土后,把感温探头埋进土中或插进菌包中,这种操作方法是错误的。时间一长,菌包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就有可能遭遇高温危害,造成绿霉和其他杂菌感染。
正确的方法是,将感温探头吊放在棚内气温最高的地方,温度控制在22~24℃。
4、对通风的不理解
菌包覆土后,有些菇农就立即通风,使二氧化碳浓度始终控制在300×10-6mg/L左右,这样覆土中的水分很快就会散失,变成干土。其实并不需要这样做,因为菌包现蕾需要一定时间,只有生理成熟后方才现蕾。
正确方法是,覆土后2~3 d通风1次,每次30 min左右即可,平时通风结合喷雾,进行保温保湿管理,菌包生理成熟后,覆土表面变成褐色,这时便可以加强通风。
5、光热湿气协调不够,一级菇比例不高
菌包运进棚里后,出菇前不在棚内工作,则不需要进行光照,只有菇蕾出土时,才需要给予足够的光照。
就温度而言,前期需要保持22~24℃的恒温,只有在现蕾期间,才可以降温2~3℃,维持2~3 d,然后再升至原来的温度。在这个过程中,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300×10-6 mg/L左右。
在出菇期间,维持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凡是以菇柄作为主要食用部位的菇类,二氧化碳浓度需求常偏高一些,如金针菇、鸡腿菇、杏鲍菇等。短时间1 000×10-6mg/L左右的二氧化碳浓度,在22℃左右的温度、500 lx以上的光照和85%以上的空气相对湿度条件下,是可以长成粗壮且产量高的一级菇。
6、现蕾期间温度管控失误
黑皮鸡枞在现蕾期间,如果有较大的温差刺激,菇蕾就会发生应激反应,造成营养倒流,萎缩死亡。有些菇农虽然知道黑皮鸡枞菌属于中偏高温型食用菌,但在现蕾期间温度的掌控上屡屡出现失误,冬季常用冰冷的水浇灌床面,造成菇蕾萎缩死亡。
正确的方法是,棚里要每天贮备20℃以上的温水,现蕾期间不要有5℃以上的温差。
只看到了利润,而没有看到风险,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所以,小蔬再次提醒:种植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参考文献:
[1]张忠旺,梁伟光.关于黑皮鸡枞菌设施栽培几个问题的探讨[J].基层农技推广,2021,9(12):66-67.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依据证明材料确认版权,更正来源及作者或立即删除内容。
信息来自齐鲁壹点、新华网、梁山县农业农村局等
长江蔬菜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