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帮助
资讯 > 新闻快讯

未来农业什么样?在大楼里种粮种菜

当城乡边界日渐消弭,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现代农业就开始走出田野,走进城市居民的生活场景,人们在城郊建成各种工厂化农业设施,在城市中心划出一片片小型社区农场,在摩天大楼中打造种养一体的循环农场……

当城乡边界日渐消弭,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现代农业就开始走出田野,走进城市居民的生活场景,人们在城郊建成各种工厂化农业设施,在城市中心划出一片片小型社区农场,在摩天大楼中打造种养一体的循环农场……

这样的场景,在现代科技和装备的支持下,正在变成现实。未来的城市,不仅可以拥有田园风光,也有充满科幻感的超级植物工厂。

探访1

全球首座20层的垂直农场

image.png

12月1日,位于成都的中国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垂直农业大楼。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摄

一座20层的植物工厂,或许可以称为植物的“摩天大楼”。

12月初,四川成都,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的一座大楼中,一座20层的垂直植物工厂中,一层层的架子上,翠绿的蔬菜长势正好,传送带将成熟的蔬菜运出,并将移栽的新苗送入。每一层架子上都被紫色的灯光笼罩,这是科学家们专门给出配方的光源,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最合适的光照。

这是全球首座20层的垂直农场,总高9.3米,包括两大部分,人工光育苗室和垂直立体栽培区。所有功能区全程采用自动化作业,播种育苗、移栽定植、间苗、生长、收获、包装,全过程无人作业。

光、温、水、气、肥等,在这里完全精准可控,而其中的LED光源,是作物快速生长的核心奥秘之一。

万物生长靠太阳,光合作用是作物生长的基础。当人类解析太阳光的秘密之后,人工制造光源就成为了可能。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研究员李清明,是设施园艺光生物学与光环境调控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他告诉记者,通过LED光源,科学家们不但可以模拟自然光,而且可以通过精准配比,给作物提供最好的光合作用环境。

李清明说:“红橙黄绿青蓝紫,自然界的光,包含着很多不同的部分,有的是光合作用必需的,有的和植物生长无关,有的可能还有害,比如红光、蓝光、黄光、近紫外光或者是近红外光,这些光对作物是有用的。同时,自然界的光照时间也难以控制,如果遇到连日阴雨,光照就可能不足,如果长时间晴天,对某些作物来说,光照又可能太长了。我们则通过精准配比,设计出可以提供各种光源的设备,同时精准控制光照时间,促进作物生长。”

20层的垂直工厂如何建成?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垂直农场项目参与者许亚良介绍,垂直农场自2020年开始,最初进行的是无人化生产工艺流程的设计,“从工艺上看,20层垂直植物工厂与传统工艺有较大区别,包括一些设备也是前所未有的,需要特别设计和制造。”

为什么是20层?20层的难处又在哪里?许亚良介绍,植物工厂的建设中,层数越高,难度就越大,当前全球植物工厂的建设和研究中,尚无20层以上的,“自动化生产的工艺是难题之一,比如栽培架,20层有9米多高,自动输送、管理的流程非常复杂,任何一处水平度不够,或者衔接有问题,都可能影响自动化生产。但更难的是环境调控的均匀性,底层和顶层之间,由于空间高度的不同,环境其实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温度。20层的栽培架,顶层温度要比底层高5℃左右,这会直接影响垂直农场的生产,所以我们通过攻克空间内环境均匀调控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

攻克20层难关,意味着攻克了工厂化种植向上发展的一道瓶颈。“未来建设更高的、真正摩天大楼一样的垂直农场,技术上就可以实现了。”许亚良说。

2023年初,垂直农场正式开始建设,目前已开始运行,这座20层的农场,占地面积只有100平方米,但总种植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左右。以占地面积而言,相比露地生产,垂直植物工厂的产能超过露地100倍。许亚良说,“其实很容易算出来,从生产速度看,垂直农场生产环境完全可控,生长速度很快,而且是周年生产。以生菜等叶菜为例,一年可以生产12茬左右,而露地只有2茬,这就是6倍。从生产面积看,20层就是20倍,两者相乘,就是120倍,刨除一些意外因素,至少是100倍以上。”

科研人员预计,垂直农场年叶菜产量可以达到50吨左右,以每人每天500克蔬菜的需求计算,可供10万人一天的供给,而它所需要的地方,只是一个底面积100平方米、高9.3米的栽培架而已。

随着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大,物资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尽管现代物流可以实现物资通畅流动,但城市内部的食物供给,仍然是全球关注的问题。“垂直农场、植物工厂,是未来大城市食物供给的重要途径之一,垂直农场的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用更少的空间,生产出更多的食物。”许亚良说。

探访2

高楼里的立体种养循环农业系统

image.png

11月30日,从垂直农场外观看,每一层阳台上都种满了无土栽培的蔬菜。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摄

20层的垂直植物工厂,位于一栋7层的大楼中,植物工厂共有3层楼高。其余的4层,则是不同的种植养殖区,科学家们在这栋大楼中,设计了一整套种养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大楼的4层,是一座智慧水产工厂,面积约268平方米,层高6米。根据设计,养殖区将安置一个个巨大的圆形水池,养殖石斑鱼、南美对虾等水产品。水产工厂采用高密度养殖及虾蟹垂直立体养殖技术,同时采用循环养殖的方式,可以实现“零排放”,是一种未来城市绿色高效养殖模式。

在都市中是否可以实现规模化养殖?近年来,高楼养猪、工厂化虾蟹养殖等越来越多,在北京延庆区,一家大闸蟹工厂中,穴居的螃蟹,被养殖在几乎全封闭的养殖箱中,每个养殖箱约30厘米见方,密密麻麻的养殖箱摞在一起,仿佛螃蟹的“公寓”。在这里,30平方米的养殖箱,可以养殖1000只螃蟹,循环养殖的模式,用水只需要5吨。特别营造的环境和精心配比的饲料,让螃蟹只需要30天就可以长成上市。

高楼养猪的模式,近年来在我国多个地方落地。在湖北鄂州市,两栋26层的养殖场中,生猪居住在真正的高楼中,这里最大的存栏量,可以达到100万头。在广州,2023年初投产的一处“楼房猪舍”中,年出栏量预计可以达到36万头。

城市的大楼中,不仅可以种菜,也可以实现所有的农业生产。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副所长甘炳成介绍,建成后的水产工厂,一年中可以多次下苗,实现不间断养殖。同时由于工厂化生产的环境可控性更强,生长周期稳定,可以专门设计下苗时间,实现反季节上市、节假日集中销售等,达到利润的最大化,200多平方米的养殖区,年经济效益极为可观。

水产工厂的上方,则是一座菌类智能生产工厂。据介绍,未来正式投产后,整个工厂中,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都将被严格调控,可以培育冬虫夏草、鹿茸菇、黑皮鸡枞等珍稀菌类,也可以生产杏鲍菇、香菇等大宗传统菌类。与普通食用菌工厂使用的密封菌棒不同,这里的菌棒都是特殊设计的,适合全自动的工厂化生产。

记者看到,整个7层的大楼,不仅每一层都有特别设计的种植、养殖工厂,在走廊、阳台、露台上,也都有利用各自特点设计的生产模式。从大楼的外面看进去,透明的玻璃幕墙内,一排排各种形态的种植架,整齐地排列在阳台上,种植架上种着不同的蔬菜,在冬日里依然翠绿。

“这些园艺栽培,主要依靠自然光生产,不需要特别补光,这些设备和技术,适用于家庭、商场、办公楼、学校、医院、餐厅、楼顶等环境,对创造都市居民新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改善城市生活环境、降低城市碳排放等,都有很好的帮助”。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科研人员王芳介绍。

探访3

全球独有的育种加速器

image.png

11月30日,育种加速器中,每一个种植架上,都标注了材料名称、定植时间等。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

除了生产食物、美化环境外,城市里的农场还能做什么?

在成都,科学家们建成了一个特殊的育种加代工厂,被称为“育种加速器”,这也是全球首个育种加速器。

无论是作物还是禽畜,育种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代选育,而每一代都需要数月去完成。如水稻,一年最多只能种2到3季,玉米一年只能种1到2季,每季都需要120天以上。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我国科学家们在海南进行“加代”育种,海南的热带气候,可以让作物多种一季,也就是在一年中增加一代,这种加速育种过程,也被称为“南繁加代”。

但对需要越冬的冬小麦、一部分喜凉的蔬菜来说,海南并不适宜加代繁育,因此科学家们会在青海、宁夏等地加代育种,被称为“北繁加代”。

无论是“南繁”还是“北繁”,每年只能增加一代,而一个品种的育成,可能需要十多代甚至更多代的选育。是否有一种更快的方式呢?

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博士李宗耕,开始尝试在植物工厂中种植水稻。在以往,植物工厂更多种植速生的蔬菜,很少有人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一方面成本太高、收益太低,一方面也有许多难题未能解决。

水稻是水生作物,在植物工厂中,通过水培,生长得很顺利,李宗耕的实验,种了四个架子,每个架子都是两层,一共6平方米左右。他在实验室里育苗,2020年“五一”左右,转移到水培的架子上,到当年7月份,水稻顺利成熟,从定植到收获,全程用了63天。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水稻的生长期一般需要170到175天,除去育苗的35到40天,一般需要130天左右,在国际上,最快的水稻生长,也在120天以上。而在植物工厂中,这个时间缩短了一半。

“实验并不是为了育种,但这个时间出来后,我们就开始想,这种模式是不是可以用到育种上?”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智能园艺装备团队研究员王森说。

随后,一个名为“育种加速器”的平台开始建设,而更多的科技攻关也开始进行。

植物工厂为何生长更快?王森介绍,这是因为,植物工厂里,几乎所有和生长相关的因素都是可控的,“植物生长需要哪些营养元素,需要多少,光合作用需要多少波长的光线,光照时间多久最好?这些都可以在植物工厂中进行精细的调控,相当于植物在最佳的环境中生长,同时没有冷害、旱情、高温等负面环境的影响,甚至病虫害都极少。这是它生长更快的重要原因。”

在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记者看到,建成的育种加速器,大约有2000平方米,分成一个个不同的实验室,每一个实验室,都有独立的温度、光照、湿度等控制系统。

实验室里,油菜刚刚开出黄色的花朵,棉花枝头的棉桃正在吐絮,旁边的玉米正在抽穗。一间种着各种水稻的实验室中,有些水稻已经开始灌浆,有些则刚刚移栽。

所有实验室中,每一个架子上,都标注了种植的品种、定植时间。王森介绍,这些作物都是各个科研单位在进行育种的材料,如今,这座全球首个育种加速器中,已经入驻了数十家育种单位。

和水稻不同,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并不喜欢过多的水,甚至怕涝,怎样在实验室的水培环境中实现快速生长?是这座育种加速器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确实很难种,我们做了很多实验,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攻克了这些难关。”王森说。

两年多的时间,一座全球独有的育种加速器建成。如今,在这里进行育种加代的,包含了大部分常见作物,而每一种作物的生长时间,几乎都缩短了一半。“小麦大概65天成熟,缩短了63%,一年可以繁育5代以上。大豆53天左右,缩短了51%,一年可以繁育6代以上。玉米75天左右,缩短了50%,一年可以繁育4代以上。棉花83天左右,缩短了50%,一年可以繁育4代以上。还有辣椒、苜蓿等,也都缩短了一半甚至更多。”王森说。

来源:新京报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依据证明材料确认版权,更正来源及作者或立即删除内容。

上一篇:无土栽培已不存在技术瓶颈 为何传统土壤栽培仍是农业生产主角?

下一篇:产业服务团送来种好甘薯的“科学配方”

微信公众号:cjsczzs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