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帮助
资讯 > 新闻快讯

全世界的蔬菜产量一半来自中国!中国人是如何做到的?

每年5月到10月,从这里产出的芹菜、番茄、甘蓝、菜心等蔬菜就有200多万吨,像固原这样的夏秋蔬菜重点 县,在全国有133个,它们不仅对东南沿海蔬菜淡季的供应,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还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 、加拿大、日本等国。

在中国,一碗上了餐桌的米饭很难不“召唤”蔬菜,而一盘历经调料“培养”的蔬菜,无不“怀抱”着下饭 之心。

从古至今,在吃菜这件事上中国人“才华与实力兼具”。

灶台上,蒸煮炖炒、煎焖汆烤,娴熟的“厨子”家家标配。菜地里,栽种喂养、摘收运存,辛勤的农人永不 停歇,他们共同成就的一桌烟火气,可抚平万千不如意。

菜篮里的满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这是中国人历代延续的传统

但如今,在中国人的菜篮子里,已经看不出四季,也难以分辨出地域。

初夏,宁夏固原的菜农秦耀东开始种下最后一茬菜心。这里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夏季平均气温在18℃左右, 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为冷凉蔬菜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每年夏季,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受到高温、暴雨、台风的影响,进入蔬菜供应的淡季。此时,高山高纬度地 区的冷凉蔬菜恰好可以弥补短缺。宁夏菜心的生长周期只需要2个月。

7月,宁夏菜心已经到了采收期,30多厘米的菜心,整整齐齐的码放到蔬菜筐里。从采摘到配送,它们跨域 山海,仅历经30多个小时,它们就能被摆上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的餐桌。

每年5月到10月,从这里产出的芹菜、番茄、甘蓝、菜心等蔬菜就有200多万吨,像固原这样的夏秋蔬菜重点 县,在全国有133个,它们不仅对东南沿海蔬菜淡季的供应,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还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 、加拿大、日本等国。

而每到立秋之后,夏秋冷凉蔬菜的供应就到了尾声,露天蔬菜种植的接力棒便移交给了冬春蔬菜生产基地。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便是其中一个。

在宛如调色盘的大地上,菜农们种植的蔬菜因为品种不 同、种植时间不同,呈现不同的颜色。

这里地处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区,四季温差小,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每年可种植出三到四茬蔬菜 ,产量高达150多万吨,供应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同时还出口国际市场,成为中国“南菜北运”的基地之一。

同类的冬春蔬菜生产基地在全国有243个,它们与133个夏秋蔬菜重点县以及204个设施蔬菜重点县共同组成 580个蔬菜重点县,以不同的上市档期和蔬菜品种,确保中国人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蔬菜。

                                                                                               大棚里的忙人

今天,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北方人也能随时吃上新鲜的蔬菜。在西部的高原、戈 壁、沙漠,人们吃上了越来越多产自本地的蔬菜。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乡村,人们发现,从未吃过的蔬菜品种时常 出现在超市和菜市场。

这一切变化或许都源自一项被中国人用到新高度的技术,它以点石成金的魔力,穿越了蔬菜生产和流通的时 空,从而改变了中国蔬菜种植版图。

12月份,一场大雪之后,辽宁室外温度降到了-20℃。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和团队为辽宁沈阳的日光温室 奔忙已久。

日光温室能最大利用太阳能,实现低气温条件下种植蔬菜,他们希望能利用新材料让室外温度在零下30℃的 时候,大棚内仍然可以温暖如春,形成适宜蔬菜生长的环境。

而完成这项工作并不容易,李天来和团队需要连续一个多月时间,在每天的不同时间段进行测试,以此来掌 握准确的数据。

从小拱棚、塑料大棚,到连栋温室、智能温室,中国的日光温室技术不断升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 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遍地开花。

5月,在遥远的甘肃酒泉东洞镇南侧戈壁荒滩,57岁的农技推广员张国森也是为建蔬菜日光温室大棚而忙碌 着的人,他要找到一处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的地方,见一个占地面积1200亩的蔬菜大棚。

戈壁荒滩上,除了大小不一的石头之外,就是粗沙砾,很难见到完整的土层,找到蔬菜生长所需的土壤必须 另辟蹊径。

张国森便和同事们利用菌渣、秸秆、牛粪等废弃物调配出适合蔬菜生长的有机基质。当人造土壤通过生产加 工,被装进一排排木盒子中,蔬菜生长所需的营养就都有了。

如今,得益于因地制宜的发展,这里的石头棚遍地开花,15.8万亩的设施蔬菜大棚已经建成,成为了中国最 大的戈壁生态农业示范区和有机无土栽培示范基地。每年,这里生产的果蔬有400多万吨,实现了四季生产、全年供 应。

不仅如此,今天的中国,设施蔬菜生产面积约4000万亩,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国家总和的4倍,成为世界上规 模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国。

在满足居民吃菜需求的同时,设施蔬菜还解决了“不与粮争地、不与粮争水”的难题,这个值得推广的“中 国方案”也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助力。

菜场里的江湖

每天凌晨两点,山东寿光的质检员张晓云就开始忙碌起来,她频繁穿梭于山东寿 光最大的农产品交易中心的750个摊位,为的就是给即将完成交易的蔬菜进行“体检”,保证流通出去的蔬菜质量安 全。

巨大的工作量,让张晓云必须高效地完成蔬菜采样。30分钟后,检测结果会实时同步到,交易大厅的大屏幕 上,只有检测合格的蔬菜,才能拿到合格证,运往全国各地。

像张晓云一样,从凌晨就开始加入“蔬菜保卫战”的人们还有许多。为了顺畅运转,蔬菜的大流通格局,保 障各个环节的“国家标准”,他们日复一日地坚守着,成为了我们拎稳菜篮背后的“最强助攻”。

2018年,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户寿光,这是国内蔬菜质量标准领域的重要国际级平台,已成为推进蔬菜 全产业链标准化的“排头兵”。

十年来,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已经扩大到200个大中城市,五大类产品,114个品种,130项指标, 让“菜篮子”产品实现了可追溯,同时也让全国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一菜一食,凝聚家常点滴,描绘生活群像,背后更关乎着民生大计。当越来越多的蔬菜穿风沥雨、跨越山海 向我们的餐桌“奔赴而来”,便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何为“吃货的幸福感”!

来源:CCTV1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 据当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

上一篇:发财了!苦瓜棚里套西瓜,双丰收

下一篇:太好了!教育部:大力支持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

微信公众号:cjsczzs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