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50年,他的品种就占了全国市场的50%,种植面积超1亿亩
目前,我国结球甘蓝常年种植面积在40万公顷以上,占全国蔬菜种植面积的25%—30%,主要种植在北方、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四大优势区,是东北、西北、华北等冷凉地区春、夏、秋季栽培的主要蔬菜,在南方秋、冬、春季也有大面积栽培,已经实现了周年供应。
甘蓝也叫做洋白菜,最早是从国外引入中国的一个蔬菜品种,价格一度居高不下,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在超市买到相对实惠的甘蓝,离不开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为核心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类蔬菜遗传育种团队的努力。
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
甘蓝起源于欧洲,上世纪60-70年代,我国蔬菜市场供应紧张,甘蓝育种技术落后。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当时已开始大力研究,应用先进的杂种优势育种,而我国生产上应用的还是产量低、抗性差的地方品种,少数新的优良品种都靠国外引进。
当时我们国家南方种植一种从国外进口的、叫做"黄苗"的甘蓝品种。1967 年,这个品种的百万亩甘蓝突然出现大面积只开花不结球的现象,方智远与专家们连夜赶往广东,看到地里一片片未熟抽薹的甘蓝,农民蹲在地里掉眼泪,他从此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发出我国自己的品种。
在上述背景下,1970年7月,蔬菜所组建了甘蓝遗传育种课题组,方智远任课题组组长,开始了甘蓝一代杂交种的研究工作。根据当时蔬菜产业需求,课题组以突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等杂种优势育种技术,培育高产、稳产甘蓝杂交种为主攻方向。
经过几年的刻苦钻研,课题组于1973年与北京市农科院合作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以及后来的“报春”等7个早中晚熟配套的系列新品种,并迅速推广,就此打破了依靠国外引种的被动局面,对缓解当时蔬菜供应紧张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
攻坚克难 佳绩不断上世纪80年代,甘蓝生产上病毒病、黑腐病、干烧心病危害严重,如何培育出抗病甘蓝品种,又成了摆在课题组眼前的一个难题。
为此,课题组设计了大量的甘蓝杂交组合,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试验。甘蓝的花蕾比较小,授粉时先要把花蕾拨开,再拿它的自体花粉一个个完成授粉,很费眼睛。每株甘蓝有几百上千个花蕾,方智远和课题组成员在给甘蓝授粉的时候,精神都得高度集中,全神贯注。
甘蓝的花期并不长,为了赶在花期结束之前完成授粉,课题组成员往往都会加班加点工作,一天的授粉工作完成之后,每个人都累得头昏眼花、腰酸背疼。
▲甘蓝类蔬菜遗传育种团队及部分学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方智远和课题组成员通过抗病抗逆育种和大量的筛选试验,陆续选育出抗病毒病、抗干烧心病、耐先期抽薹的第二代甘蓝新品种“中甘8号”、“中甘11号”。
90年代初,为了满足市场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团队以提高品质为主要目标,开展了适于保护地栽培的甘蓝品种的选育,育成早熟、优质,适于露地、保护地种植的第三代甘蓝新品种“8398”和“中甘15”。
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为克服自交不亲和制种技术的缺陷,团队利用首次发现的甘蓝显性核雄性不育系和引进的胞质不育系,研究建立了甘蓝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配制出第四代甘蓝新品种“中甘21”等6个雄性不育新品种,实现甘蓝制种技术由自交不亲和系到雄性不育系的重大变革。
近年来,课题组又在甘蓝抗枯萎病育种、耐寒越冬甘蓝品种培育、青花菜育种方面获得重要进展。
51年来,方智远培育出的甘蓝品种30余个,实现了春、夏、秋、冬新品种全覆盖,已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1亿亩以上,目前,全国生产的甘蓝,每两棵中就有一棵是他们团队育出的品种。
▲方智远院士在进行甘蓝授粉
凭借着一系列重要创新性成果,课题组获获得了我国蔬菜科技领域唯一的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019年荣获农业农村部中华农业优秀创新团队奖、全国农业农村先进集体、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创新团队奖。
科研转化 帮助农民增收
在方智远的办公室里,衣架上常年挂着一顶草帽、一件雨衣,是随时准备下地用的。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方智远深知农民的苦,深懂农民的乐。他和团队成员经常到农村办培训班,手把手教农民最新技术。“如果我们的科研成果能够让农民增加收入,我就觉得非常满足了。”他说。
如今,这一朴实愿望,已经在河南济源、内蒙古乌兰察布、湖南衡阳等地开花结果。
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侯三元清楚记得,2001年他陪同方智远到王屋山区考察制种基地选址时的情形。在大峪镇东沟村,侯三元将当地总结为“三多三少”:土房子多、砖瓦房少,粮食作物多、经济作物少,没钱人多、有钱人少。
这一番话不仅没把方智远吓跑,反而激发了他的决心:越是贫穷的地方,越需要产业带动发展!方智远带领团队入驻王屋山区,大力发展杂交制种产业,试点甘蓝类蔬菜种子繁育。
甘蓝制种的单季亩均收益在6000元左右,最高能达1.2万元。有了这份收入,大伙儿的日子眼见着不一样了。“现在‘三多三少’早就倒过来啦,成了‘三少三多’:土房子少、新楼房多,粮食作物少、经济作物多,没钱人少、有钱人多。”东沟村制种致富带头人周和平笑言。
57年,方智远坚持做好一件事——培育国产甘蓝品种。
树高逾千尺,根深在沃土。
方智远的理想信念就像他培育的甘蓝种子一样,把根深深地扎在了祖国大地。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