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帮助
资讯 > 新闻快讯

最高可卖10元/颗,亩产值1.2万!“菜教授”育成的13个抗逆新品种正全国推广

据统计,不结球白菜全国每年播种面积已由原来的800万亩上升到现在的2000万亩左右,年产值1600亿元以上。而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大家种的小白菜品种中,竟然有相当一部分都出自他的手!

这位“菜教授”叫侯喜林,历时40年,他带领团队创制了优质、耐寒、耐热、晚抽薹优异种质123份,发掘了优质多抗育种材料34份;创新了分子和细胞工程育种技术12项,制定了填补国内外空白的新品种测试指南,育成了优质、抗逆新品种13个。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们一样,都不熟悉这个名字,也不熟悉这个人,但是他给我们带来的贡献实在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民间俗语“三天不吃青,肚里冒火星”,没有他的贡献,我们在夏季和冬季很难吃到小白菜。

40多年前的1978年,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华北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学习的他从此与蔬菜结缘。 

 “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里,每人每天分配到的菜量大概只有二三两的样子吧。”侯喜林说,那个份量,大概只够老百姓们搭着饭“就”两口,而当时的所谓的‘蔬菜产业’追求的也仅仅是产量。   

1982年,大学毕业后的侯喜林赴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前身)任教。1986年,他加入南农小白菜研究团队,作为关门弟子,跟随著名的蔬菜专家曹寿椿教授进行小白菜研究。

1988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中国,开始思考如何能让老百姓吃得好。“菜篮子工程”由此应运而生,各级政府都在想方设法让老百姓如何能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就在这样“天时地利”的大环境下,1996年,侯喜林幸运地主持了“不结球白菜育种材科的筛选和创新”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及江苏省“九五”重点攻关项目“不结球白菜抗病、优质、丰产、耐热(抗寒)新品种选育”。他首先要着手攻关的就是因热害、冻害等导致不结球白菜品质下降的问题。

万事开头难,侯喜林和他的团队需要先从不结球白菜种子发芽后的子叶和下胚轴游离得到原生质体,但由于种子里的内生菌严重地干扰了原生质体的培养,致使科研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为突破这一瓶颈,他用尽了一切可以想到的办法,可这条鸿沟却依然无法逾越。在他快要失去信心的时候,曹寿椿教授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就是因为有困难,才让你搞下去,如果很容易做,大家都做了,还能轮到你吗?”于是,侯喜林重整旗鼓再去直面问题。一年半之后,他终于发现利用非对称融合技术可以获得融合细胞并再生出植株,创造了当时不结球白菜研究方面的“第一次”。 

从1986年到2004年,侯喜林及其团队的“不结球白菜优异种质创新方法及其应用”终于在2005年度一举摘得了南京农业大学历史上的首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暑绿品种

寒笑品种 024

随后,可以在夏天收获的“暑绿”与能够在冬天品尝到的“寒笑”相继问世。从此,侯喜林的小白菜不畏严寒,不畏酷暑,老百姓的餐桌上终于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但侯喜林的科研并未就此停歇,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在发展的快车道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新月异。他们对于餐桌上的小白菜,早已不满足“天天见”,而是有了更多的期待与渴望——希望“小白菜们”能富有更多的营养,为健康“保驾护航”。

2000年,侯喜林开始带领他的团队转向小白菜优质品种的育种研究。 

 “要将小白菜中维C的含量从每100克鲜重中50毫克维C,提高到100毫克!”这是他当时制定下的研究目标。 

于是,在其后十余年漫长的选育的过程中,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与“重头再来”。通过最终多代自交再进行杂交的选育,侯喜林团队发现他们此次亟待验证的“新品种”每100克鲜重中含156毫克维C!远远超过了他们当初制定的目标。 

而更让他们惊喜的是,实验田里的这些“新品种”小白菜,有着一片片卷曲的叶子,聚在一起就像玫瑰花一样让人赏心悦目。 “就叫‘黄玫瑰’怎么样?”就这样,又一个“颜值高、营养好”的小白菜新品种“黄玫瑰”诞生啦!

 

‘黄玫瑰’可有效抵御霜霉病、黑斑病等多类蔬菜“顽疾”。不仅如此,‘黄玫瑰’还可以抵抗-9.6℃的低温,比以前他们培育的抗寒品种‘寒笑’还要耐冻;维C含量是一般小白菜的3倍多,100克鲜重含156毫克维C,而且气温越低类黄酮含量越高。

因为心叶的黄色在寒冷2月里最为浓郁,所以它成为专门为情人节诞生的‘玫瑰花’。”同时,该品种耐储运、保鲜时间长,因为兼具观赏性和食用性成为创意农业的典型,以“礼品菜”的形式受到市场的狂热追捧,远销海内外。

 “今年基地种植了15亩共计2万余颗‘黄玫瑰’,目前售价为8-10元/颗,市场销售额达到了19万元。”项目试验基地、昆山玉叶蔬食基地总经理唐静说。 

“原来只想着一心提高营养价值,完全没有想到‘黄玫瑰’带给我们如此意外的市场价值。”侯喜林说,这绝对是32年来小白菜带给他们意外的惊喜。

  

如今,从“丰产”到“丰产、抗病”再到“优质、丰产、抗逆”,侯喜林和他的团队已经培育了一支庞大的小白菜“家族”:“暑绿”“寒笑”“玫瑰”“青篮”“锦绣”等13个优质品种,各具耐热、耐寒、高产、抗病、营养、美观等特色,不仅在全国22个省、市得到大面积推广,更远“嫁”到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非洲国家。

乡亲们亲切地叫他“菜教授”

小白菜离不开黄土地,研究小白菜的侯喜林也离不开黄土地上农民兄弟。   

90年代,由于农产品的加工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的相继出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了国家的重中之重。种粮农民在国家的号召下,纷纷开始尝试开拓蔬菜种植的新天地。

又是一份机缘巧合。1998年底,组织上派侯喜林赴东海任科技副县长。而当时的侯喜林带领团队刚好完成了小白菜的基础研究工作,正准备进行杂交品种选育,就这样,他带着自己的新品种,从实验室来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施肥、防虫、采收……

 “我和农民建立的友谊,现在都忘不掉。”当年在他的指导下,双店乡杨华家的4亩蔬菜大棚,每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不仅如此,他还在连云港市海州区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引进新优品种,进行技术培训。

当地的很多老百姓都还记得这位长年把科技带到农村一线的“县长”,但是乡亲们已经悄悄地帮侯喜林改了“姓”,叫他“菜教授”。

这位“菜教授”对小白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专研和推广,都源于一碟小白菜的使命与坚守。

据说,他每天忙碌完工作,走进学校食堂,面对窗口里琳琅满目的菜品,他总要挑选一碟爽口的小白菜。这一份习惯,他保持了数十年。

“这些年,我对于小白菜的执着也成就了小白菜对于我的馈赠。”侯喜林说。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信息来自南农上海校友会、植物微生物最前线等

上一篇:两分地创收5000元?棚间可以试试这种菜

下一篇:五月份蔬菜种植指南

微信公众号:cjsczzs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