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死穴:致命的规模
搞农业,多大规模适度?这是困扰诸多农业人已久的难题。
规模小了成本不好控制,而且在市场上哪有话语权?规模大了,一不小心容易步子迈大扯着蛋,管理成本运营成本剧增,50亩干得好好的,增加到500亩,发现完全不是投资追加10倍那么简单。
你们会问,规模要适度,到底该怎么个适度法?
你看吧:
几十公里长沟的阳坡薄皮核桃
500多亩山窝里特殊风味的辣蒜
一个河湾的轻轻一磕就碎的多汁大梨
口感最佳的有半人高的土种哈密瓜
刚引进的亩产十几吨的青贮牧草
刚刚认证完的特殊工艺特殊风味的地理标志农产品
历史悠久曾经是第一国茶的红茶
……
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的特色农产品等等。
最担心的是什么呢?
1
农产品是小体量做不了大文章
开始的时候,大家的努力很快得到回报,有热烈响应疯狂点赞的,有说众里寻你真好苦,这点产品刚一出来,就卖光了。
这时候,诱惑就来了。
要不要规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要规模。
一吨哈密瓜能卖出1万吗?一吨散养猪肉能卖出10万吗?就是有人为你买单,你又能卖出多少吨?特色农业天生就是有一个规模限制。否则大家都去做没什么差异化的大田谷物了。
可以说,特色产业,无规模不成方圆。当你增加规模的时候才会发现,感觉欺骗了自己。
投入的资金不够或者勉强维持,客户突然没有预料的那么多和那么大的量,组织规模扩大,带来了无数影响效率的大隐患,甚至品质开始大面积地退化或者下降,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规模带来的。
教训就是,小体量的东西先做精,做到极致,然后再衍生其他产品。
做的牛了,要有本钱。本钱是啥?专业技能。就你做的这个是大家认可的,你就是一个合格工匠了。
2
做规模有规律的
三类人可以成事。第一是有资格任性的人,用钱持续地砸;第二是有专业技能的人,用韧性持续地做;第三是运气特别好的人,赶上了市场的爬坡时代,懵懵懂懂地进去,顺风顺水地做大了。
很多人都是输在钱不够,痛失机会;或者输在专业技能上,痛失市场。没有规模,哪里来的地位?
农业有一个规律:
农产品销售,上100万,呀呀学语阶段,入门门槛低,基本上谁用心都可以做成;
上千万,有个能人即可;
上亿是一个关键的坎,看你有没有培养人的能力,因为你可以代表自己发声,也可以参与或者组织行业活动;
上百亿以后,可以代表行业发声并且挑头担责任了;
上千亿,可以参与或组织全球行业活动了,这时候背上的可是更多的国家或者地区利益的东西。
农业就是农业,农产品加工出来的终端快消品是工业,差异就在农业的规模建立在品质基础上,快消品的规模是建立在品牌基础上的。
其实农产品难以做出品牌,如果成功了,那一定是有钱烧的。
什么是品牌?特定的符号,特定的内容在消费者那里的无穷无尽的联想。
没有特定的符号和特定的内容,你就是一个产品;如果没有消费者的积极参与,你就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牌子;如果没有人给你无尽的联想,那你的品牌也就没有了增值空间,也没有了衍生意义。
一村一品,是一村做好一个产品,不是让你做品牌的!
很多地方政府的官员,想要做品牌规划,打造地方品牌。他们往往是想打造地域品牌,给产业打造知名度,然而,他们与农业企业的想法不一样。
农业企业则非常渴望打响知名度,带出销量,四处寻找高手,渴望得到指点和策划,一夜出名。
1998年,来公司调研的于光军先生去商场买点日用品,想买一副薄羊皮手套,在公司楼下商场里看了几个档口都不满意,他随口说了一句,算了,这里没啥好牌子,去品牌专卖店吧。
老板娘听到了,极其恼火地说:“我这手套有包装,是名牌!”于先生先是一愣,然后大笑,买了这个简易纸板盒里塑料袋套着的名牌手套了事。
总结来说:农产品还是要回归产品和服务本质,这个阶段品牌就是一个大坑。
当你做了工业化快消品以后,再去大作品牌吧。品牌是给农产品加工实现规模化生产配套的。
3
规模带出一个麻烦的产业问题
这才是主因
当年,中国大地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的新高潮。农业似乎找到了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和大市场大工业对接的灵丹妙药,在政府强力推动下,全国只要和农户沾边的企业,好像一夜之间就都变成了公司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十一部委在农业部成立了联合办公室,发了前所未有的非常强有力的扶持文件。以此类推,各级政府照方抓药,真的解决了很多编制问题。
一直到2001年,每天早晨都有一个中年妇女拎着一面铜锣,堵门开打。然后,照例是110来劝人,员工访客都走后门。
这个中年妇女是一个村的妇联主任,在政府和公司动员下,带动村里人和公司签约养肉鸡。一开始,赚了;后来,全赔了。赚的时候,皆大欢喜。赔了,那就是一个家庭的灾难。
那时候的制度环境,没保险,也没有互助设计,更没有农户和上市公司之间的股份关系。公司加农户,公司赔的是鸡雏、饲料、疫苗和技术人员的工时,签约农户赔的是全部家产,这就产生了一个不对等。
风险不对等,公司有承受风险能力,农户没有;价格不对等,公司有价格发现和议定能力,农户没有。
这种规模体量对小农户的伤害是制度性的,极其隐蔽的,非常好地掩盖在公司为农户表面上无微不至的周到服务上。
但是,致命的一点就是公司赔钱,有政府补贴;公司赚钱,政府免税,而农户是享受不到的。这样就导致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农户个体经营越来越脆弱,公司+农户演变成一个赤裸裸的产业化剥削体系。
因此,规模是谁的狂欢?工商企业的规模如果还是这样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那不过是涛声依旧。
在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户和合作社如果没有股份方面的合作那就是耍流氓。
我们已经耍了30多年流氓,愣是把当年刚刚分田单干,养得水灵灵的小姑娘一样的农户们,蹂躏成了抛荒、离乡,不愿意回到耕地上在城市里讨生活的老婆子。
如果这规模不是农村内生的的组织形成,那这规模不要也罢!要他,他继续耍流氓。有人跟我争辩说,在中国,做农业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太分散,他要流转过来,效率会马上提高,成本会马上降落下来。
老兄啊,是不是你以为一个省的农业必须围着你一个公司转啊?把一个省的耕地全部流转给你,你敢要吗?看问题不能看表面现象,要看土地背后的深层次东西。
土地,对国家意味着什么?对农户意味着什么?到了你手里,那又意味着什么?很多农业企业老板事业做大了,认为无所不能,诸多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在他眼里,都成了他可以摆布的利益问题。
4
小农场是一个适度规模问题
中国农业就是一个适度农业,含义不仅仅是经营规模适度,还有生态适度和技术适度问题。
以小农场为例,如果不解决小生态形成的适度,你做不出来有机和生态产品。小农场需要留下杂草区,活水带,尤其是要让原生植物和动物有栖息地,让小生态形成,否则病虫害会指数型增加。
单一作物大规模种植是小农场取祸之道。种植的食材没有120种以上无法对客户群形成完全供给,国内基本在7、80种食材左右。
第二个就是技术适度,小农场不适合过度引进高精尖设施,基本以自己开发定制为主。一个简易火焰除草机就给你节省多少人工和生物防治药物?
因此说,农业没规模不成方圆,小体量做不了大文章。玩农产品,就别成天搞做大做强的中国梦;玩农产品加工的快消品,就应该天天想着规模。
对农业有想法和做法的新农人,先做农夫,后做工匠。大型工商企业就别侮辱新农人这小鲜肉的词儿了,少耍流氓,别惦记农民那点耕地和宅基地了。
有能耐你和ABCD还有日本五大株式会社去PK,赚到农业金融的钱,才是高段位的棋手。不过,那可要金融的规模。
信息来自农场主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