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这几天,小蔬被蹭蹭上涨的蔬菜价格吓到了!本地红菜薹都十几块钱一斤了,小蔬妈说要不是自己菜地种的冻死了,哪舍得天天买这么贵的蔬菜吃。
小蔬也经常听到身边的人对此抱怨,令人不解的是,菜农也没因蔬菜涨价提高收入,反而,辛辛苦苦种出的蔬菜不少难逃滞销命运,烂在地里,有苦说不出。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春节假期这几天,小蔬被蹭蹭上涨的蔬菜价格吓到了!本地红菜薹都十几块钱一斤了,小蔬妈说要不是自己菜地种的冻死了,哪舍得天天买这么贵的蔬菜吃。
小蔬也经常听到身边的人对此抱怨,令人不解的是,菜农也没因蔬菜涨价提高收入,反而,辛辛苦苦种出的蔬菜不少难逃滞销命运,烂在地里,有苦说不出。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01
农产品为何滞销?
农产品滞销,最大的原因就是农民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足和滞后,他们根本不知道市场需要多少东西,所以按照他们自己的理解去种,很容易就种了远超出市场需求的蔬菜,滞销也就顺理成章了。
农民的信息大多来自于口口相传或者自己的主观判断。
就算一些思路活泛、了解市场信息的人给当地农户一些忠告,他们也听不大进去,这种对他人的不信任和自以为是的狡黠往往害了自己。
所以滞销并不稀奇,基本上每茬总是有种的菜是没人要的,大部分是因为种错了,种得多了市场消化不了,少部分是因为种的菜不合商品销售标准,要不就是商品性太差。
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设置一个简单的模型,假设市场上就只有四个人,客户(市场),超市,批发商,农民。然后这几个人之间是通过订单来沟通的。
假如第一年客户在一个夏天总共买一万斤葡萄,超市批发了一万斤葡萄,批发商进了一万斤葡萄,农民种了一万斤葡萄,所有的人都很开心,这是完美的供应链。
第二年客户家多来了客人,刚入夏就立刻买了一万斤葡萄,超市在葡萄上架的时候看到销量那么好,说那我要追加三万斤,批发商看到超市居然翻了三倍,害怕自己库存不够,跟农民说我要追加八万斤。
农民傻了,只种了一万五千斤呀,再种也来不及啊,所以农民缺了六万五千斤的货。
最后客户发现自己刚开始买多了,吃了好久,夏天不想买葡萄了,就只又买了五千斤,超市和批发商多进的葡萄都分别烂掉了,但农民不知道真正市场只需要一万五千斤的葡萄,他只能看到批发商要八万斤,然后自己缺了那么多单,错失了大把赚钱的机会。
所以第三年农民种了八万斤葡萄。悲剧就在这第三年,客户聪明了,只要一万斤葡萄,超市和批发商也聪明了,他们甚至只要一千斤,一点一点卖,农民彻底悲剧了。
这便是供应链效应,中间环节越多,加入供应链的人越多,市场需求变动越大,农民就越不了解真实的市场情况,也就越困难。
02
人工、运输,市场
是抬高城市菜价主因
城市的菜价高是因为费用高,各种费用远远高于菜本身的价钱。人工,运输,市场,房租,这些费用加起来要比菜值钱。可以说城市吃的不是菜,而是这些费用。
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大型城市一般都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这个市场的菜价基本上只会是城里菜价的一半。
说明菜价高的原因主要在最后一公里,是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商的距离,短短的几十公里菜价基本要翻一番,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生产者和运输者辛辛苦苦运几百公里,反而没有零售商一个环节的增值高,说明了这个环节有问题。
首先,它反映了商业环节对农民和城市居民的两头盘剥,是价格信号的严重扭曲和市场结构的多重缺陷的体现。
以河南中牟县调研的大蒜价格为例,去年当地农民以每斤3到4元的价格卖出大蒜,而同期北京超市里的大蒜价格则要卖到20多元一斤,是农民出手价的5倍。可见这流通领域的利润有多厚,而农民和城市居民有多亏。
我们再以白菜价格为例,进一步了解影响菜价的主要因素。
假设:
菜农出售价格:1元/公斤
一次运输价格:0.1元/公斤
保鲜成本:0.2元/公斤
一次运输折损:80%
批发商固定成本(租金/管理/仓储):0.3元/公斤
批发商保底利润:0.3元/公斤(低于此利润放弃白菜,将白菜份额用于转销其他菜种)
二次运输成本:0.1元/公斤
二次保鲜成本:0.2元/公斤
二次运输折损:80%
零售固定成本(道理同批发商固定成本):0.5元/公斤
零售商保底利润:0.7元/公斤(道理同批发商保底利润)
白菜最终售价:(0.5+0.7)×1+(0.1+0.2+0.3+0.3)/80%+(1+0.1+0.2)/80%/80%=1.2+1.13+2.03=4.36元/公斤。
当菜农价变成0.1元时,此时白菜价最终售价:(0.5+0.7)×1+(0.1+0.2+0.3+0.3)/80%+(0.1+0.1+0.2)/80%/80%=1.2+1.13+0.63=2.96元/公斤。
价格下降比例:(4.36-2.96)/4.36=32%
很明显,即菜农收入下降到原来十分之一时,菜价依旧是原来的70%左右!
03
破解价格矛盾,需减少中间环节
水果蔬菜烂在地里,超市里的却很贵,如何破解这个矛盾?
最重要的是减少中间环节!细分一下,从农民的田间到城市居民的餐桌,中间有采购、运输、批发、零售等环节,如果每个环节都要剥一层皮,特别在进入城市之后的批发、零售环节,还要横生出许多管理、摊派费用。
在这种环境下,如果销售商还要追逐高利润,而城市销售渠道又被高度垄断,那么,城市菜价不贵,不扭曲,那才怪呢。
所以提高种植户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强化“农超对接”,尽可能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其次,需要提高供应链沟通,建立战略合作,也就是大数据分享。
通过农产品流通大数据建设,农产品流通核心企业能广泛整合天气信息、农产品进程道路交通信息、终端消费需求、菜场超市摊位等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能更有效地预测农产品价格走势,帮助农民做预判,也帮助政府出台有效的农业生产引导政策。
渠道成本、中间商、供应链物流成本,重重“盘剥”之下,农民与市民就成了两头最“无辜”的部分。
就整个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而言,存在着信息混乱、信息失真、信息断链、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从而导致农产品生产大起大落,农产品“卖难买贵”的现象频繁发生。
对此,你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期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