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服务让失地农民不再成为“边缘人”
贵州遵义红花岗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支持失地农民创业,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本报记者 李健
2013年,贵州提出“五个100”工程建设,其中要建100个小城镇,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0%,届时贵州一半以上人口将生活在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少农民的身份及土地在轰鸣的机械声中消失,变成了失地农民。一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逐渐沦为社会的“边缘人”,一方面无地可耕被农村抛弃;另一方面又没取得城市居民身份,不被城市接纳。大量的失地农民出路何在?近年来,贵州遵义红花岗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红花岗联社)帮助失地农民创业,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出了样本。
农村金融服务帮助失地农民创业
10月的遵义凉风习习秋意浓。该市红花岗区深溪镇龙江村的盆景园依旧争妍斗奇。苟开航是这里的老板,整个盆景园是他家三兄弟流转几十亩地共同开办的。苟开航告诉记者,以前家住颜村,1998年开始小规模培植花木。2010年7月,颜村大面积拆迁,一夜间变成了失地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国家赔偿了50万元,当时他很迷茫。幸亏红花岗联社及时规划指导,鼓励他继续做盆景,并帮助他到深溪镇流转土地开办了现在的盆景园。
苟开航说,刚到深溪镇时,深溪信用社就为他贷了50万元,今年他又贷了70万元成立了“遵义市金梅园林绿化进出口公司”,准备扩大经营规模,把旅游度假、盆景园艺、餐饮娱乐等项目搞起来,形成一条产业链。预计到2020年,这些项目建成后,年收入可达600万元。
蒲亨旭是地道的深溪镇失地农民,他和镇上很多人一样,2010年拆迁时一夜间暴富。突然间的富裕让他们不知所措,赌博的、受骗的层出不穷,蒲亨旭也很快就将土地征收补偿款花光,还欠了30万元高利贷,瞬间变得倾家荡产,村民们都喊他“薰呵呵”(地方方言,意指不务正业,吊儿郎当之人)。走投无路之下,他找到深溪信用社申请贷款。当时深溪信用社客户经理是现任红花岗联社资产保全部员工徐刚。徐说,蒲是深溪镇出名的“薰呵呵”,哪敢给他借款。为痛改前非,蒲以自伤向徐刚表决心。徐刚当时想,人都会犯错误,只要改正错误就好。于是,决定帮一帮蒲亨旭,但徐刚要求他找人担保才能贷款。最后,蒲亨旭贷了30万元还了债。得到农信社支持后,蒲起早贪黑做起了蔬菜生意,没过多久就还了贷款。如今,他建起了4层高、总面积600平方米的新房,下一步还打算开农贸市场。蒲亨旭告诉记者,如果没农信社支持,他早就泥足深陷站不起来了。
徐光永是海龙镇龙泉村青杠组的失地农民,附近村民都知道他是典型的“上访户”。2002年至2004年,因海龙水库提升水位,他家土地和房屋被征用,拿到补偿后与人合伙做生意,因缺乏经验,家里积蓄和补偿款全赔光了。受挫折后,他十分沮丧,认为政府给他的补偿标准太低,多次上访,成了有名的“上访户”。2012年,海龙信用社了解情况后,对他的创业计划重新规划,帮他开起了遵义光永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种植和加工葛根、山芋、中药材等。如今徐光永的事业蒸蒸日上,提及过去,他认为以前是在蹉跎岁月,今后再不会去上访了。
帮助失地农民创业致富的红花岗样本
在红花岗采访,这样的案例很多。红花岗联社理事长罗勋告诉记者,红花岗辖内8镇53个行政村,其中长征、南关、忠庄、深溪、新蒲、海龙等6镇26个行政村几乎都已大面积拆迁。“一些失地农民前一天还是破旧平房里的普通村民,转眼就变成了开豪车、戴粗金链的富豪。而随之出现的就是‘吸毒、赌博、包二奶’等现象。深究这些问题,其实核心就是如何将他们变为真正有想法、有事干的现代城市人”。
罗勋介绍,为帮助失地农民谋变,红花岗联社早在2006年就推出了失地农民安居、创业的金融产品,2014年率先在全省农信系统推出《支持失地农民贷款管理办法》,其涉及失地农民的安居、创业、培训等各领域。记者在其中的《“逸业贷”失地农民贷款综合授信实施细则》(下称《细则》)上看到,该《细则》十三章、共三十条,主要内容就是解决失地农民创业融资问题。该《细则》贷款条件只有三条。首先是评定信用等级为“一般”以上;其次是年龄在18-63周岁(含)之间,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最后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项目符合国家产业,生产经营正常,有偿还能力和还贷意愿。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范围内略上浮,贷款额度根据信用等级确定,信用等级高贷款额度大。《细则》还规定农信社工作人员要定期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为其讲解金融知识。针对创业人员,还要对他们所选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市场测算。
因失地农民多数从事的是运输、餐饮、小超市、园艺等非传统型农业,其贷款资金需求较大、无抵押物且抗风险能力差,红花岗联社适时推出了借款人+保证人+客户经理终身责任追究制+失地农民贷款保险的“1+N”贷款风险管控机制。红花岗联社农村业务部经理周江红补充介绍,当失地农民贷款遇上自然灾害意外身亡时,该笔贷款由保险公司偿还失地农民所欠借款。比如,失地农民贷款5万元,一年保险费150元,一旦借款人发生不可抗力的意外死亡,保险公司就要赔10万元,这大大增加了失地农民抗风险能力。同时,红花岗联社还以农村信用工程为载体,着力打造乡村金融生态环境,失地农民按期还本主动意愿增强、客户经理实时跟踪责任心加强,还大幅降低了不良贷款。对此,深溪镇农信社客户经理王伟深有感触,他以深溪镇为例,整个镇8个村1个居委会,如今拆了6个村产生3000多户失地农民,其中1600多户在农信社有贷款,共计涉农贷款4亿元,不良贷款仅400万元,以往不良贷款居高不下。
针对海龙镇的失地农民情况,海龙信用社主任张裘如数家珍介绍道:海龙距遵义市区6公里,因海龙水库及遵义北环高速公路的建设,导致全镇4村44组共2141户农民失去土地。失地农民纷纷外出务工或创业,留下的只有老、弱、病、残,不仅制约了镇域经济发展,也对农信社开展工作增添了不少人力和物力。针对这一情况,联社指导海龙信用社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不仅帮助失地农民顺利转型,也支持了部份失地农民成功创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所谓“走出去”和“请进来”,其实就是农信社工作人员主动“走出去”把优质客源“请进来”。张裘说,他们在工作中细分存贷款客户构成时,发现失地农民中有很多在外创业的优秀人员,如何把他们请回来带动父老乡亲共同致富是其关键。于是,海龙农信社和村支两委协作,寻找各村失地农民在外创业的优秀人员,主动请他们回家。
如何让这些优秀的创业人员回家?海龙镇的具体做法就是“多通”。首先是会议沟通,通过“政府搭平台、信用社唱戏”,召开失地农民优委创业人员代表座谈会;二是乡情融通,借助村支两委人熟、情况熟的优势,通过他们推进、动员失地农民优秀创业人员回乡创业;三是亲情联通,在节假日通过短信问候、短信提示,联络感情;四是民心相通,经过当地客户向亲朋好友推介、说服;五是有效畅通,通过主动上门进行“一对一”服务交流,详细介绍信用社政策,了解他们在外创业的资金需求,并及时为其解决资金困难。截至2015年9月,海龙农信社累计为在外地创业的失地农民发放贷款980户5290万元,现有余额509户3374万元。
经过“多通”,一些在外创业的失地农民自然不忘回报家乡,这种被称为“一带一路”(一带:带动更多有经营、经验和技术的人员成功创业,带动更多的人贷款后讲诚实守信用,按月结息到期归还。一路:及时解决了更多失地农民就业,共同走出一条致富路)的方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据统计,海龙镇失地农民优秀创业人员解决就业人员1530人,其中解决本地就业人员达750多人。以海龙镇龙泉村杨宇亮为例,他现在拥有超市5家,仅海龙职工就有258人以上。同时他还捐资帮助家乡的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及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了失地农民、信用社、政府多赢的局面。
失地农民管理制度化建设迫在眉睫
尽管红花岗农信社帮助失地农民付出了努力,但仍面临许多困难。联社党委委员刘念告诉本报记者,从利益层面讲:失地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信社支持他们都是基准利息,导致效益差,点多面广成本高;从政府层面上讲:至今为止,对失地农民管理还没一套完整的规定,导致农信社对失地农民的支持势单力薄。因此,他呼吁顶层设计,出台政策,全方位帮助失地农民创业、就业,真正让他们从农民变成市民。“失地农民创业与一般农民创业不一样,失地农民得到补偿后有一定经济基础。这个时候,只要从资金、技术、理念上进行帮助指点,很快就能成功。当下国家正在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应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创业问题,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刘念说。
针对刘念的说法,遵义红花岗区海龙镇人大主席唐莉完全认可。唐莉说,至今为止,对失地农民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但凡遇到问题,就让相对应的部门去处理,但失地农民问题往往会牵涉很多部门,仅凭一个部门去协调不仅办事效率差,时间久了,还会激发失地农民的不满。对此,唐莉也呼吁专门成立失地农民管理部门,从上至下形成制度化,进行全方位服务。
针对失地农民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守英认为,遵义红花岗的样本放在全国来讲,或许只是一个缩影,但值得一些地方去推广借鉴,因为这不仅解决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失地农民一方面无地可耕被农村抛弃;另一方面又没取得城市居民身份,不被城市接纳。因此,失地农民管理的制度化建设迫在眉睫,规避让其沦为社会的“边缘人”。
刘守英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实现发展,征地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合理的社会保障,会出现大批“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他们许多处于社会保障网的漏洞之中,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既不享有土地的保障,也不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生产和发展问题若不能很好地解决,必然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长效机制,长远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失地农民利益。除此之外,建立地方性法规,出台就业扶持政策、增强就业能力等都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