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帮助
资讯 > 新闻快讯

我的家乡还缺啥? 由家乡土地撂荒和大白菜滞销想到的......

还记得上小学时候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文章《我家还缺啥》,课文描述了“我”(课文作者)家购买了一台电冰箱之后全村引起轰动,以及全家由此而发的议论,最后得出结论:缺少文化知识,缺少一名大学生。 回家看到家乡的好多新变化,我不禁在想,我的家乡还缺啥?

还记得上小学时候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文章《我家还缺啥》,课文描述了“我”(课文作者)家购买了一台电冰箱之后全村引起轰动,以及全家由此而发的议论,最后得出结论:缺少文化知识,缺少一名大学生。

文章热情地歌颂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表现了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回家看到家乡的好多新变化,我不禁在想,我的家乡还缺啥?

一、家乡的新变化

虽然说每年过年都回家,但是每次回家都能感受到家乡的新变化。

看看村民们各家各户家里,电冰箱、空调、液晶电视、电脑、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净水机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小汽车也越来越普及,国产的、合资的、进口的,乡村公路上都开始堵车了;每家一辆手扶拖拉机,现在都是机械化播种、耕田、收割、脱粒;农村淘宝店也开起来了,小镇上开起了大大小小的超市,还有烧烤店、KTV,小镇上因为车太多都实行单向限行了。

 

这样看来,咱们国家的惠农政策还是有效果的,咱们的农民是真正富裕起来了,农民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啊。

我们总在说越长大家乡的年味越来越少,种田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是因为农业农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有了物质上的富足和自由,不用因为过年才去上街赶集、添置新衣服新家具、改善伙食,农民手头有了越来越多的“闲钱”;而种田的人越来越少,乡村看起来越来越“凋敝”。

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农民摆脱了依赖土地养家糊口的困境,农民除了土地之外也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式,农民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工作机会,我想这是城市化带来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体现,只有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才能释放出更大的生产力,农村才能实现现代化。

二、我的家乡还缺啥

由此我想到,要是《我家还缺啥》这篇文章放在现在,我的家乡还缺什么呢?如今大学生也不稀奇了,那还缺少什么呢?我陷入了思索。

走在田间的小路上,看着那一片片原本应该种着油菜或者冬小麦可是现在却荒着的田,看着那一棵棵长在地里没人收购的大白菜,看着田间杂草丛生淤堵了不知多少年的沟渠,我似乎找到了一点答案。

(一)缺市场信息——农民发愁种什么

笔者家乡位于汉江边上,典型的江汉平原地貌,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每年会受到梅雨和伏旱的双重影响,地势低平,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旱地能达到一年两熟,水田因为经常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只能做到一年一熟。

这次春节回乡看到的田野和从前不太一样,原来种着大片大片梨树的都刨掉了,变成了小麦或者蔬菜,有好多地都荒了,还有成片的地里种着大白菜,因为没人来收购只能烂在田里。

有乡亲给我算了一笔账:种沙梨一年能种一季,一年毛收入3000元,除去化肥、农药、人工,平均每亩纯收入1000元;种小麦可以种两季,上季小麦能收700,刨去开支能获得纯收入400元,下季种黄豆,一亩能收700元,除去开支能收500元;春玉米一年一季每亩纯收入1000元。

水田作物水稻能种一季,年成好的时候一亩能收1500斤,按照价格每斤1.3元的价格算,刨去开支,每亩能收大概1000元;农民种蔬菜,一亩收10000斤,价格好的时候每斤0.2元,除去开支每亩纯收入1000元,价格不好的时候每斤5分钱,这样成本都收不回来。

笔者调研的一户农民共有旱田水田20亩地(其中有租种了别人家的地),2个劳动力,一年辛苦到头纯收入15000块钱,还如别人打工两个月的收入。

很多农民都反映,最近几年,不管是经济作物还是粮食作物市场价格逐年在降低,但是农药化肥等农资成本却是逐年在提高,这样子农民辛苦一年在土地上获得的收入寥寥无几。

现在农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该种什么了,由于农民都是“单打独斗”,个人获得的市场信息极其有限,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极低,直接削弱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农民宁肯出去打工也不愿在家种地。

(二)缺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太差

这次回乡发现大片的土地都撂荒了,笔者家乡是江汉平原,因为地势平坦所以也很容易实现机械化耕作,按理说这么好的地不应该荒着的。

在与农民交流中了解到,以往的年份都是水田里种一季水稻之后再种油菜或者小麦,但是由于去年受暴雨洪涝灾害比较严重,沟渠堵塞,排水不畅,农民眼看着田里的稻谷成熟了但是田里的水退不下去排不出来,眼睁睁看着稻谷泡在水里发芽了却收不上来,等到田里水小一点时候收割上来都长了芽子,收购价格进一步被压低,原本往年可以卖到每斤1.3—1.4元的稻谷只能贱卖到5毛钱一斤。

因为沟渠堵塞太严重,从国庆节到春节已经快半年了,田里还装着水,拖拉机开不进去,无法进行翻耕和播种,不能种下一季的作物,只能荒着。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缺失直接降低了当地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农民地里的收成极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涝都会导致歉收减产甚至绝收,进一步挫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三、新时代的农业发展该向何处去

当农民不再为了生计发愁,当农民种田不再为了果腹,新时代的农业该向何处发展?结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以及调研中农民的呼声和需求,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弥补当地农业发展的短板。

(一)让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

组织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克服农民的自发性和分散性带来的农民议价权缺失等问题,增强农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农民有了专业的合作社,这样就有能力聘请一些懂技术懂市场的人,及时给农民提供必要的价格信息和供求信息,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给农民带来的风险。

农民这种合作可以分为生产过程中的合作与销售过程中的合作。表现在生产过程中就是农民有了组织的领导可以共同决策应该种植哪种作物,是否采用新技术新品种,这样容易形成规模优势,“抱成团”能够在集体采购农业物资的过程中提升议价权,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在销售过程中,农民从来都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其自发性、分散性使得农民在与政府或其他主体的交易与谈判中处于劣势地位,而组织起来的农民可以以集体的名义与收购商达成协议,这样也会提高农民的议价权力,也容易让新产品打进市场。

另外,有了专门的合作社,也可以集中农民的力量成立专业的销售团队,去创品牌和开拓市场。

总的来说,农民的合作可以让农民在与市场的博弈中获得信息方面的优势,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给农民带来的风险。

  

(二)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扭转农业“靠天收”的局面,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属于农村公共产品的范畴,目前绝大多数的农村还是依赖政府供给和管理。

从资金来源上来说,农村税费改革和分税制的改革使得村一级基层组织在财政上完全失去了自主权,成为乡镇财政的附庸,这也使得处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最前沿的村基层组织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和管理方面都丧失了资金支持。

从管理上来说,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由于分田到户,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村集体力量弱化,它缺乏有效的动员力量来组织农民进行像以前一样对于沟渠的疏浚等工作。

听农民讲当地已经有近20年没有组织对沟渠进行清淤了,村集体既缺少资金也缺乏动员能力。

  

结合笔者在武汉基层工作的经历来看,武汉郊区县的农田基本建设做的很好,基本上村村都有新建的泵站、U型渠,抗旱排涝等农田水利设施完善,主要得益于当地财政的有力支持,农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到位。

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一事一议”奖补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覆盖面,对农田沟渠做好基本的固化清淤维护工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业生产做好服务。

四、结束语

当然,农业农村的发展是全方位的,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笔者家乡缺的还很多,市场信息的不足和农田基本建设的匮乏只是家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一个缩影,其解决办法也需要有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共同作用,由于篇幅和水平所限,笔者没有做更多的展开论述。

  

根据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三农”领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除了生活富裕生产发展还有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社会治理有效、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等多个方面。

我想,只有我们时刻关注着广大农民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多听听他们愁什么缺什么,多和他们聊聊生产生活的难处,充分接地气,为农民排忧解难,在做每一项决策和制度设计时;

 

充分考虑政策和制度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让我们的每项惠农政策都能实实在在落得了地开得出花结得出果,才会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才会实现我们“三农”的中国梦,这是新时代赋予给我们每个“三农”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上一篇:黄瓜白粉病搞不定?别慌,高效绿色防控技术来啦!

下一篇:辣椒变水果,维C含量高!亩产3000公斤,市场销售特别好!

微信公众号:cjsczzs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