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主动营销,后期避免滞销,这里有两件宝贝等你助销!
但凡是改革,就难免会造成阵痛,结构调整与品种调整有些是主动为之,有些是环境所迫,不得已为之。对于广大农民朋友来说,有些农产品失去了国家政策的庇护,价格就难免在市场供需中颠簸不定。让农民自发决定哪些产品和品种适销对路,是一件很难的事。
3000年种植历史的安徽砀山酥梨滞销面临砍伐
砀山酥梨早已成为农业部认定的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了199项检验,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农产品。可是,据当地农户反映,砀山酥梨滞销已经长达半年多,为了给果品保鲜,农民只好把采摘下来的梨先存放到冷窖中保存,但时至今日依然无人问津,于是,很多农民只好忍痛砍伐梨树。
截至现在,有着3000多年种植历史的砀山县,已经砍去了12000多亩果树。梨树种植五年才结果,十年才开始有稳定的产量,这些被砍伐的梨树,正值壮年,也正是产量最高的时候。
↑点击上图,即可了解更多有关砀山酥梨的信息,助力当地农户销售。
云南小粒咖啡大面积滞销
在云南潞江地区,大规模种植的云南小粒咖啡正在遭遇大面积滞销,当地农户多为傈僳族,以世代种植咖啡为生,一家人一年管理二三十亩咖啡园,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作为全球主要咖啡产区,云南小粒咖啡风味极佳,口感顺滑甘甜,还带有一丝果香,但与那些中粒、大粒咖啡相比,小粒咖啡产量低,抗病虫害能力偏弱,所以更需要精细的人工管理。去年底,当地的小粒咖啡迎来大丰收,但不曾想,价格一直低迷,到今年依然没有起色。
↑点击上图,即可了解更多有关云南小粒咖啡的信息,助力当地农户销售。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滞销?
共青团陕西省委农工部部长魏延安:
“第一个原因,供需不平衡。一个区域内短期时间里发生供过于求的现象,就是滞销的最根本原因、直接的原因。第二个原因,信息不对称。供需双方还没有无缝对接,所以导致一边在滞销,另一边还很紧俏。
这是一个浅层次的原因,那么深层次是什么?这就要回归到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模式问题上来。我们是农户的小生产,但是国家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大市场。小农户的生产和大市场的需求始终无法对接。大市场要求,按全国的统一市场,来配备资源。但是小农户做不到,只能按照自己的经验感觉。这一情况就导致了“姜你军”等现象反复发生。农民在抉择中很难用大市场的理念去调控自己的小生产,所以容易出现滞销问题。
当然还有一些特殊因素,比如到冬天了城里菜价飞涨,可农民的菜在地里运不出去——因为下雪了,道路中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气候因素,比如说陕西的油桃因为气候原因推迟了半个月上市,结果就与其他地方后茬的油桃上市冲突了,这样一下市场上就发生了量大价跌的情况。另外还有今年的农产品的滞销,还有一个大的经济环境问题——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不大好,农产品的出口也不如往年,这样整体传染到国内,最终导致整体的农产品价格不振,销售不畅。”
滞销变畅销,两大案例您收好
方法一:分级定价
在2008年以前,山东章丘辛寨鲍家村的芹菜每斤最多只能卖到2元,而这几年,鲍家村的芹菜竟然卖到90元每斤,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来,鲍加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殿明在销售时将一颗芹菜分成四个等级,最外面一层不经过任何包装,每斤只卖3元,里面一层卖10元,越往里面,价格越高,最贵的是中间的芹菜芽,卖90元一斤,主要消费群体定位在高档酒店和宾馆。在刘殿明看来,从外观上就能看出芹菜的“内外有别”,最外边一层芹菜发黄,纤维要多一点,里面的芹菜发绿,纤维更少,所以越往里质量口感就越好。
通过分级定价策略,刘殿明和他的合作社经过统一包装,90元一斤的芹菜芽每天就能卖掉五六百斤,其他等级的蔬菜则能卖到一万斤上下,这样一来,均价每斤接近20元,原本经常遭遇滞销谜题的芹菜成为了当地老百姓的财富源泉。
方法二:菜谱定制
把蔬菜、肉、水果组合起来,成为套餐,再粗加工成净菜,变成一种商品,然后再卖给消费者,这种销售方法叫“农产品菜谱化”。
北京康一品农产品物流有限公司原来在北京市北务镇有70个大棚的农业观光采摘园,每年“五一”、“十一”黄金周都是销售旺季,而节日过后,西红柿、茄子、葡萄这些应季的蔬菜就不太好卖了,最后只好白白扔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司购买了一套切菜设备,将蔬菜做成鲜切菜销往市场,公司根据消费者的要求进行配菜,经过清洗、切割、灭菌和密封等工序之后,包装成箱即可做成半成品蔬果,直接送到市民的餐桌,市民只需根据自己的口味,过油进行简单的烹调即可食用。不仅方便、快捷,省去了择菜、洗菜和切菜的过程,还可以省水省电。上市仅一年,就获得了北京市民的青睐,成本虽然比过去要高,但净利润能提高将近一倍,再也没有发生过果蔬滞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