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果蔬产业走出绿色富民之路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蔬菜大棚拔地起,山地林果来当家……近年来,我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发展生态旅游,巧借绿色生态资源,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近日,记者在走访邕宁区百济镇红星村坛里坡和良庆区那马镇坛良村坛板坡时看到,排列整齐的楼房用灰、白相配的色调粉刷一新,硬化的道路干净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吸引的不仅仅是游客,还有产业入驻。
抱团发展 利益共享
两年前,坛里坡的村民对邕宁区百济镇坛里沃柑产业基地的最初印象只是一个要在村里投产的基地。如今,它对于村民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
邕宁区百济镇坛里沃柑产业基地以“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沃柑等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在基地建立之初,坛里坡村民在村干部的号召下,把土地整合起来,建立坛里现代生态农业合作社,15天内谈下4000多亩的土地流转。
在基地劳务的坛里坡村民阮大进是其中的积极分子,他的家里有60亩山地,他拿出了50亩流转。据他介绍,现在公司除每年支付600元/亩的土地租金外,还吸纳群众入园务工,收获按比例分成,增加了贫困户的家庭收入。
经济发展了,村貌美化了,群众的思想也跟上了经济的发展。百济镇党委组织委员周峰介绍说,此前村民把土地全都承包给基地,现在一些村民通过在基地学习,有了自己的发展想法,自发筹集400亩土地成立产业基地,在山上养猪,猪的粪水化作有机肥浇灌作物,打造立体种养农业。“镇政府倡导‘干部服务+群众主体+同乡推动+产业支撑’,只要村民有意愿,我们就做好服务工作,帮他们找农学专家设计基地,保证将来月月有果摘。”
在百济镇坛里沃柑产业基地,一眼望去,大片沃柑树生机勃勃。“等到沃柑成熟后,黄澄澄的果实又是另一番景色”,正在劳作的农户笑呵呵地说,基地的沃柑大概在2018年底至2019年初上市,预计每亩产量能达到3000公斤,按市场价12元每公斤算,每亩产值能达到36000元左右。
生态农业 绿色发展
走进良庆区坛板坡现代农业示范区,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随着综合示范村的建设,流转出土地4300多亩,引进4家农业企业,形成了火龙果、柑橘、大棚果蔬、铁皮石斛等四大产业,同时推进旅游业发展。现在,坛板坡漫山红火的火龙果、金黄的柑橘挂满枝头,大棚果蔬瓜果飘香。去年5月,示范区内的百圣美川农业基地还推出百亩薰衣草,成为南宁市首家种植百亩薰衣草的园林基地,打出“百亩薰衣草+大棚果蔬+农家乐”的组合拳,吸引了众多游客。
香瓜、樱桃萝卜、花茄、台湾红薯叶……近500亩的蔬菜大棚里种植了40多种果蔬,颇为壮观。广西百圣美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坛里基地经理文城介绍说,基地保证全年有新鲜果蔬上市、四季有水果采摘,而且大多是订单销售,就拿售价16元/公斤的台湾红薯叶来说,单日销量就能达到1500公斤。
“每天都能看到基地很多大卡车运货出去。”坛良村党支部书记黄钧利说,基地与村民签订收购合同,帮助村民解决了销售难问题,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如今的坛板坡,企业的进驻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收入,大部分村民有双份月收入。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以前的3000多元增加到现今的9000多元,坛板坡也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展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集现代农业及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农业产业示范区新农村。
科技兴农 产业富民
科技富农、科技兴农,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生产关系的不断重塑革新。截至目前,我市新增家庭农场217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219家,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9家。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农产品,并把生产延伸到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旅游观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逐步完成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的转变。
如今,邕宁区在“产业富民”工作中,明确城区五大重点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挖掘休闲农业与特色旅游资源,成功打造了一批农旅结合的示范区和农家乐;良庆区按照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注重实效的原则,帮助57个行政村制定了村级经济发展计划,其中10个贫困村起步早、谋划早,部分产业已在实施,其他村也在积极落实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