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现代化的新疆特色农牧业
10月1日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日子。在阿克苏实验林场,红旗坡农场、温宿县木本粮油林场等地,林果喜获丰收。
来自四川的谭云礼在实验林场承包了近13亩地,种的是红枣。谭云礼说,由于近年来红枣种得多了,价格有所下降,即使这样,种红枣每亩也有1万元/年的纯收入,核桃每亩最少有8千元/年的纯收入。
“阿克苏的枣子为啥卖得好?这跟新疆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科学管理水平有关。”实验林场场长张新成说,实验林场建场就是为培育新疆特色林果品种,并推广到全疆。
吐孙阿依·亚森是实验林场3队队长,他告诉记者,3队共有1200人,其中60%是汉族,40%是维吾尔族,像谭云礼这样的外来承包户也不少。当年很多承包户缺乏种植红枣经验,于是林场每年开设多期学习班,邀请专家就枣树修剪、水肥管理等技术问题开展针对性培训。
“之后产量是一年上一个台阶,我承包的枣园年总产量从五六吨逐步上升到十几二十吨。”谭云礼说,加上从2006年开始,红枣价格上升,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便于管理,我们住在农场里,但都在城里买了房子。家里汽车、电脑、家电啥都有,都买得起了。我女儿在读大学,她非常喜欢新疆,说毕业后还要在新疆工作。”
最近红枣价格有所回落,谭云礼说,“产量已不需要那么高了,我们现在更注重的是品质。不但要大小均匀,还要绿色有机。我们施的都是有机肥,基本不用农药,要用也用生态农药。”
农户注重科学种植,而兵团更是现代农业、精准农业的先锋,十三师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哈密地区水资源紧缺,以往农作物灌溉主要采用大水漫灌方式,“抢水”现象时有发生。新疆兵团第十三师农科所管利军说,十三师在兵团领导大力支持下,因地制宜,依靠科学技术,农业节水灌溉经历了从常规灌溉到高新节水灌溉、再到自动化滴灌的现代化过程,“十三五”末将实现半智能化灌溉。
管利军举例说,十三师红星一场与贵州遵义群建塑胶制品公司合作,实现了自动化控制膜下滴管高新节水灌溉技术。
据介绍,该系统将节水、施肥、管理等系列精准农业措施融为一体,农民无需进地,在操作房专用电脑上就能“浇水”。即把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营养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减少水分流失及不必要的浪费,还能因供水管深埋地下减少蒸发量,用水量也随之大幅减少。
“该技术有效节约劳动力和运行管理费,充分发挥省水、省肥、省地、省人工、省机力和增产、增收等综合效益,使节水灌溉工程成为团场增效、职工增收的重要措施。”管利军说,随着科技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广高新技术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势在必得。农机上推广使用GPS自动导航,成为十三师现代化农业的又一个亮点。
据悉,十三师大部分播种机已安装GPS卫星定位、自动导航驾驶系统。播种机接收GPS定位信号,实现厘米级卫星定位,实时向控制器发送精确定位信息,方向传感器实时向控制器发送车轮运动方向。导航控制器根据卫星定位坐标以及车轮转动情况,实时向液压控制阀发送指令,通过控制液压油量的流量和流向,控制车辆行驶,确保车辆按照导航光靶设定的路线行驶。
管利军说,这套系统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农作物生产投入成本,还可提高农艺作业质量,避免作业过程中的“重漏”,降低生产成本。对播种来说,播行端直,行距一致,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而实现增产增收;驾驶员无需操作方向盘,减轻驾驶员劳动强度,在作业过程中驾驶员可用更多时间注意观察农具工作状况,有利于提高田间作业质量等。
此外,十三师还大力推广机采棉技术。一台采棉机每日可负责150—200亩棉田,采籽棉超过4.5万公斤,相当于700个熟练拾花工的劳动量,机采棉不但亩成本比手采棉降低20%,还能使职工年收入增加约1.5万元。
如今,科技在新疆农牧业已发挥出巨大作用,谱写出华丽“新篇章”。据新疆自治区提供的资料,由于坚持走节水、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农牧业现代化道路,着力培育壮大粮食、棉花、瓜果、畜牧、设施农业和区域特色农业六大产业体系,2014年,全疆粮食产量(含薯类)达1391万吨,比2009年增长20.7%,年均增长3.84%,今年夏粮生产喜获“八连增”;棉花产量451万吨,比2009年增长78%,年均增长12.3%,产量创历史新高。林果种植面积、产量分别达2312.29万亩、1528.4万吨,比2009年分别增长30.7%、29.8%,特色林果优势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产量居全国前列,农产品电子商务成突出亮点。2014年末,全疆牲畜存栏4763.46万头(只),比2009年增长23.9%,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