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巧谱田园新曲 成国内气雾栽培蔬菜第一人
前些年,提起(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的“海归厂二代”叶凯峰,十里八乡的不少村民总是笑他傻,放着家里市值8亿元的造纸厂不接手,却偏偏要当个又脏又累的“猪倌”。去年以来,猪肉价格一路上涨,终于让“围观群众”对这位倔犟的“现代农夫”刮目相看。
“刚开始,家里人也反对我养猪。但谁都不知道,我养猪也只是为了‘曲线救国’。”最近,叶凯峰被评为慈溪市“青年双创先锋”,他建在滩涂上的7个“蔬菜蒙古包”也吸引了一批批前来参观的同行和客商。原来,养猪只为筹集启动资金,用气雾栽培法种植无公害蔬菜才是他的终极梦想。
半路务农,一波三折
国外名校学成回来养猪种菜
身为“80后厂二代”,叶凯峰从小就被父母寄予接班的厚望。2001年,为让儿子顺利地管厂子、谈外贸,父亲将他送到英国考文垂大学就读工商管理专业。回国进厂不到两年,他的一句“我想养猪”,把父亲惊得半天回不过神来。
叶凯峰依然记得,那是2007年3月的一天。当时,父亲盯着他的表情仿佛在说“你的脑袋是不是坏掉了”。其实,叶凯峰并非一时冲动,他盼着务农已经盼了好几年。留学期间,他发现英国的传统农贸市场很少,大多数英国人选择在超市购买食材。在英国的超市,有机蔬菜的价格竟然是普通蔬菜的3倍。
想到国人收入大涨,对“舌尖上的安全”也日益重视,叶凯峰坚信走俏英国的高端有机蔬菜也会在国内走出康庄大道。他在市场调查中还发现,慈溪50%以上的猪肉、蔬菜等初级农产品来自外地,市场尚有很大空间。反观父亲的造纸厂,20多年来已经走到了行业顶端,进一步扩展面临瓶颈。“想得再多,也不如亲自进入农业领域。”养猪的技术门槛比种植无公害蔬菜要低,叶凯峰决定“以猪养菜”,长远布局。
“想做农业也可以,但养猪总归是说不过去。”母亲也给他“泼冷水”。面对家人起初的不理解,他只好找人合作承包土地建养猪场。他打算承包170亩盐碱地建个养猪场,却迟迟找不到合伙人。没想到,几个月后却有个颇具实力的商人上门送来200万元加盟费,天降喜事让叶凯峰一时忘了细想其中的奥妙。
后来,他才发现合伙人许国兴其实是父亲的好友。见儿子几个月来始终为启动养猪场而奔忙,父亲偷偷找来好友,“既然他不是一时冲动,我也帮他一把。”兜兜转转一波三折,叶凯峰终于如愿从工厂来到了农田,在2010年4月迎来了首批出栏的700头生猪。
环保养猪,自创门道
“马儿赶猪跑”的新闻传遍慈溪
没想到隔行如隔山,生猪不好养,也不好卖。2012年至2014年,猪肉价格走低,最困难的时候,每公斤成本14.4元的猪肉,到批发市场最多只能卖到10.8元,每卖出一头猪要亏500元钱。“幸好熬过了那三年,今年的利润预计在1000万元左右。”合伙人徐先生介绍。
在艰难的亏损期,叶凯峰顶着压力跑了几十家超市猪肉专柜,琢磨如何把别人的好法子搬到自家的养猪场。在宁波市区的一家超市,他发现了一种每公斤60多元的猪肉,赶紧向店员请教。原来这是在山地上放养的土猪,“小猪快跑”的饲养模式使得肉质极为精瘦。滩涂养猪不可能实现完全散养,但善于“脑筋急转弯”的叶凯峰立即为育肥期的生猪开辟了面积20亩的运动场,并交代员工们每天定时赶猪跑。这一招让他家的猪肉价格连着攀升,却也让员工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一招不行再来一招,他牵来一匹骏马当“教练”,吓得懒猪们都跑了起来。
“马儿赶猪跑”的新闻传遍慈溪,成了叶凯峰的活广告。抓紧时机抢注“福叶”商标后,他不仅扩大了养殖规模,还将生态猪肉打入余慈地区的数家超市。坚决不用违禁药品和饲料添加剂,将养猪周期延长15-30天,使“福叶”牌猪肉积累了一批老主顾。
学习工商管理的他,还把整个养猪场建成了“闭环式”生态系统。猪粪产生的沼气每天可发电1000多度,一年下来能省几十万元电费,发电剩余的沼液还能用来做有机肥。“沼气发电设备300多万元,污水处理设备200来万元,再贵也不能省。”早在几年前,叶凯峰就意识到养猪场的环保门槛一定会越来越高,除了把猪粪变废为宝,他还安装了能让污水达到纳管标准的先进设施。
气雾栽培,勇吃螃蟹
产量至少是传统土培法的5倍
养猪赚来的钱,自2011年以来都被花在了7个“蒙古包”里。进去一瞧,才知道这是一种用于蔬菜气雾栽培的现代化大棚。蔬菜密密麻麻“横插”在立体栽培墙上的孔洞中,整个大棚内没有半点泥土。“气雾栽培,秘密就在这些洞里。”叶凯峰介绍,稀释并气化后的有机营养液从孔洞中喷出,既能提高吸收效率,又能节水节肥。
被业界称为“国内气雾栽培第一人”的叶凯峰并不是这套设备的发明者,却是最早的市场化实践者。向丽水市农科院“借脑”,他出资建起了这些单间造价50万元的圆棚。除了计算机控制喷雾系统,里面还配备了物理驱虫灯,养猪场产生的沼液也在这儿有了用武之地。因为种菜不用土,棚内的虫子很少,几盏驱虫灯完全能应付得过来。只用有机肥,不打农药,这正是叶凯峰一直追求的“绿色标杆”。
气雾栽培不仅环保,从长远看也挺划算。把蔬菜扦插在栽培墙上,20多天后即可上市。同一个品种的蔬菜,在土壤里一年最多只能收获3次,而在培养墙上最多能采收10次。“把闲置的空间和时间利用起来,粗粗一算,产量至少是传统土培法的5倍。”叶凯峰说,把蔬菜当成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进行标准化管理,省时省力又省地,正是气雾栽培法的最大优势。
“用管理工厂的思维来管蔬菜”,这几乎成了叶凯峰的口头禅。在他的“蔬菜工厂”里,一切生产流程都向标准化、精细化、自动化靠拢;在他的“样板车间”能够以较低成本运行后,他还要将气雾栽培模式复制到更多地区,开起“加盟店”和“连锁店”。可见,工商管理的道道并没有白学,当初担心“白花了留学费”的叶父现在很是为家里出了个“新型农民”而自豪。
“算盘打得好,但前期实在太‘烧钱’!”一向稳扎稳打的叶凯峰,也在建设圆棚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由于钢筋结构复杂,搭起第一个直径50米、高13米的大圆棚,耗去了他和工人们一年多的时间。又因为每种蔬菜有不同的种植时间和营养液浓度,要通过分组实验把这些最佳值一一“抠”出来,又花了一两年。巨大的前期投入,使得这批没有虫斑的有机蔬菜平均身价涨到每公斤30元,目前主要销往慈溪的几家高档酒店。
如何让“贵族菜”的成本降下来,走上普通市民的餐桌,是叶凯峰眼下最关心的问题。采用建造成本仅为圆棚一半左右的连栋棚,把每个大棚连接处的高度降至3米,与宁波大学理工学院合作研发节省人力的智能播种、施肥和采收设备,这是他在近几个月内的新任务。
“把菜价降到每公斤10元,让更多的人买得起。”喜欢“放长线钓大鱼”的叶凯峰说,他的理想是把蔬菜气雾栽培推广到更多地区,让这种对土地面积和灌溉水量要求都很低的标准化种菜模式在干旱地区和海岛上造绿一方。他还把种菜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如果能用来种蔬菜的小块土地更多了,那主粮的战略储备就更有保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