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为桐乡现代农业打开一扇新窗
数读桐乡
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6个(其中省级功能区2个、嘉兴市级15个),面积10.43万亩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综合区(示范区、精品园)16个,面积9.57万亩
●全市建成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平台3个,建有企业网站的农业经营主体39家,拥有电商平台开设的店铺291个
●到2015年底,桐乡已在村级建立农村淘宝服务站48个
累计投入2.9亿元
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47亿元
【你说】 4年前,桐乡农人平建国决定在石门镇周墅塘村试种铁皮石斛,这个大胆的想法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个被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铁皮石斛一旦“水土不服”,那损失可不小。不过,“互联网+”为平建国打开了一扇新窗,也消除了大家的质疑。
“最初试种的时候,遇到高温天、梅雨天等,往往大棚温度很难管控住。完全靠人工来种植,这条路走不通。”昨天,平建国告诉记者,他3年前引入了一套“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当传统种植业遇上物联网,开始发挥出神奇的功效。
在铁皮石斛种植大棚内,每一块种植区域都安装了空气、土壤等各项环境指标的监测设备,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棚内温度、湿度、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以及光照强度。一旦棚内环境发生变化,监测设备就会自动预警并进行处置。此外,每个大棚内还安装了高清监控设备,技术人员通过办公室里的LED显示屏,轻点鼠标就可实时远程查看园内所有动态。“大棚内湿度不足,电脑就会自动发出指令打开喷滴灌系统,对棚内作物进行喷灌;光照不够,系统又会控制大棚周围的隔光膜自动卷起来……”平建国说,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让整个园区实现了高度智能化管理。
记者了解到,在整个种植园区内,只需要3名工作人员就能搞定日常管理工作,最大程度降低了人力成本。“互联网+”的应用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如今,平建国只要坐在办公室里,轻点鼠标就能了解铁皮石斛生长情况,由于这套系统是开放式的,所有的客户群体也能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实时掌握产品长势。“我们销售的石斛好比是客户自己手把手指导着种出来的,增加了市场认可度,自然而然就打开了市场。”
如今,通过“智能农业管理系统”的应用,华圣铁皮石斛有限公司已实现了人工生产的可视化智能感知、控制、预警、分析和专家辅助决策功能。
【我看】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即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互联网+”现代农业成为今年一号文件的亮点。《意见》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过去,在许多人眼中,最“土”的农业跟最“洋”的互联网之间的距离似乎很遥远。但新潮流下,两者相“+”正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现状。2015年4月,桐乡市成功获得全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农业物联网试点建设县项目。桐乡一批新农人先行先试,在发展农业电子商务、规模化种植、智慧农业等领域涌现出不少的先进典型,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桐乡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以后,正加速告别“脏苦累”,加快了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
【数读】近年来,桐乡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不断创新资本运作方式,构建新型农业大格局。目前,全市建成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平台3个,建有企业网站的农业经营主体39家,拥有电商平台开设的店铺291个。到2015年底,桐乡已在村级建立农村淘宝服务站48个。2015年,全市278家农业主体在线销售额达到4.6亿元。
走过这五年,全市现代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桐乡五年累计投入2.9亿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6个(其中省级功能区2个、嘉兴市级15个),面积10.43万亩。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47亿元,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综合区(示范区、精品园)16个,面积9.57万亩。积极培育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家庭农场3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