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平遥县设施蔬菜带来的红火日子
走进东泉镇圪塔村村口,22座整齐划一的大棚颇为醒目。进入大棚内部,一架架苍翠欲滴的尖椒长势喜人,不少植株上已经挂果,“今年的菜价不错,这一个棚的尖椒能卖不少钱。”该村村支部书记张永武乐呵呵地说道,自从与本县宁固镇南堡村、万福隆商贸有限公司结对共建以来,圪塔村从传统种植玉米转型种设施蔬菜大棚,走出了一条“农超对接”发展设施蔬菜的脱贫增收新路子。
脱贫先脱思想上的“贫”
圪塔村是平遥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张永武说,村里的地大多都位于丘陵地带,缺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多年来,村里的主导产业一直很单一,村民们大多以种植玉米为生,贫困成为大家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其实咱早就知道南堡村依托超市对接,种植大棚翻了身。”张永武介绍说,曾经的南堡村也是一个贫困村,近年来从该村走出去的企业家李金明回报家乡,帮扶村里建起了蔬菜大棚,并以农超对接的形式,将村里种植的蔬菜全部收购在自己的万福隆超市进行销售,带动南堡村脱贫致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结对共建活动开展以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南堡村、万福隆商贸有限公司与圪塔村结成了对子,邀请圪塔村“两委”班子到南堡村学习参观,并由万福隆商贸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在圪塔村建设基础设施,建成后以一亩6000元的价格反包给农户种植,所产蔬菜全部由万福隆商贸有限公司收购在其所属的万福隆超市内直接销售。
在实地看到南堡村的发展以后,圪塔村的“两委”干部很受触动,“看到人家种蔬菜那么赚钱,肯定想带领咱们的村民也逐步发展起来,早日脱贫致富。但一开始村民的积极性并不高。”张永武说,村民们的思想比较保守,种了一辈子玉米,现在突然改种蔬菜,大家都接受不了。究其原因,还是对种植蔬菜的技术、效益不太了解,说白了就是怕赔钱。
面对这种状况,村里召开了“两委”会,决定先由“两委”干部带头包下,然后鼓励村里的贫困户到大棚中打工赚钱。在村“两委”干部的积极动员和带动下,村里流转了100亩土地,建起22个蔬菜大棚。张永武感慨地说:“通过这次结对,我们意识到脱贫先要脱思想上的‘贫’,思想认识上不去,什么都白搭。”
发展需尝试多条腿走路
22个大棚,13个都由村“两委”干部带头包出去了,其余9个由村集体组织经营,并以女劳力一天50元、男劳力一天80元的工资吸引了村里的贫困户在大棚内打工,全村40多户贫困户里,有37户报名参加。在不久前记者前往圪塔村采访时,村“两委”干部刚刚带领种植户们到太谷县设施蔬菜种植基地进行了参观学习。张永武告诉记者,无论是与南堡村“两委”干部的沟通交流,还是圪塔村在种植过程中不断摸索,产生的共识就是种蔬菜没技术不行。“我们给出的工资与周边村相比要略高,为的就是激发贫困户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多学习技术,掌握增收致富的本领。”
这几天正是蔬菜生长的关键期,每天大棚里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干活景象。通过结对共建与圪塔村“两委”干部的自身努力,圪塔村村民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了。据了解,预计今年22个大棚的收入可达100万元,人均可增收800元。
除了发展设施蔬菜之外,今年圪塔村还计划继续流转土地,依托百亩设施蔬菜,再发展200亩大田露地蔬菜,同样走农超对接的模式,全部由万福隆商贸有限公司收购销售。张永武表示,大棚与露地蔬菜结合,能带动全村村民收入翻番。
与此同时,村里计划发展壮大核桃产业。近年来,在该县林业局的扶持下,圪塔村先后栽植了4000亩核桃树,初步达到规模化、集中化发展,村里的旱地、弃耕地已经全部覆盖种植了核桃。在由西安林业局专业队伍管护2年之后,将全部分给村民,产生经济效益。
此外,圪塔村还将尝试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背棍是该村的传统民间艺术,近年来每逢过年村民们都会自发筹资进行表演。张永武解释说:“我们计划由村里的能人将圪塔村传统的婚俗、民间艺术等都总结归纳出来,让城市里的人们到我们村来旅游,在体验农业观光、采摘等项目的同时观看到别处所没有的民俗文化表演,带动村民经营农家乐。多条腿走路,多条路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