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多高,怎么补,多余的玉米该去哪儿?——政协委员支招玉米去库存
3月6日,在全国政协农业界39组讨论会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拿起话筒:“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要把这个原则落实好,需要有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可行的具体政策方案。”
这一话题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的注意,他说,“价补分离”指的是政府不直接入市收购农产品,而是制定目标价格,再将目标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直接补贴给农民。我国自2014年起,已从东北地区的大豆、新疆地区的棉花开始,率先改革托市收购制度,并试点目标价格制度,政府不再直接入市收储,而将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补贴给农民。“玉米去库存,要防止轮休和休耕过程中的非农化、非粮化倾向,大力推进规模经营,使农民从规模经营中获得利益。”
柯炳生接着说,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对现有的玉米过剩库存,有准确的统计和分析,不可盲目扩大。其次最重要的是要取消农产品的保护价格收储政策,国家不再出于托市的目的进行收购储藏,把现在所有的用于保护价格收储政策的财政支出额度,转变为农民的直接补贴。与此同时,一方面要处理好现在过剩问题,另一方面也不能损害未来的生产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和竞争力。
话音刚落,身为企业家的全国政协委员、正大集团副董事长杨小平抢过话筒:“从企业的角度讲,玉米去库存问题需要国家进行组织方面的创新,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现在不仅要讲国内的供需关系,更要讲国际的供需关系,通过统一战线把我们的玉米销到国际市场。充分发挥政府、学者、企业家的合力,注重发挥科技进步和政策力量,大力发展规模经济,扶持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插话说:“我们可以研究借鉴美国农业区域管理办法,改革我国农业区域化管理体制,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适宜区,分区域依据不同特点制定和整合有差异性、针对性的财政、信贷、保险、技术等农业政策包。”
无独有偶,在民盟界分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也对此提出了建议。他提出,要通过立法或出台政策,对非配额管制的大麦、木薯、DDGS(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高粱等大宗农产品进口也要加强管控。此外,政府要引导和倡导玉米主粮化,在优化和改善人民的膳食结构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