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发力
“这里几年前还是猪圈茅厕,现在我们铺上了水泥路,装上了路灯,修起了广场,我们把这个广场就叫‘圆梦广场’。”年初,记者在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顾家台村采访时,村支书陈国指着村口一个整洁的小广场说。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是当年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也是现在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3年元旦前夕,就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断。
拳拳深情,殷殷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份笔墨酣畅的历史答卷正在书写,据统计,从2012年到2014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5221万人,年均减少1740万人。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重头戏
2015年末,面对最后五年的冲刺时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发布,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具体实现路径上,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而产业扶贫,是其中的重头戏。
“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不仅要解决7000万贫困人口中3000万人的脱贫问题,而且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等其他‘四个一批’都离不开产业扶贫这个支撑,一定要唱好、唱响、唱红。”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强调。
十八大以来,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持续发力,成效显著。1月中旬,内蒙古乌兰浩特市气温已经低至零下15摄氏度,但是记者在葛根庙镇扶贫创业示范基地的温室大棚里看到,鲜红欲滴的草莓才开始挂果成熟,每斤60元的采摘价格还是引得市民络绎不绝。据介绍,依靠产业带动,整个基地辐射带动葛根庙镇10个嘎查1065户农户走上了富裕之路。
产业怎么发展起来?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西营村农民殷成有说得很实在:“老百姓要不没钱,有钱也没技术、没胆量,不如跟着能人干。”1月初,记者来到五台县金道物流公司,仓库里存放着当地的水果、小杂粮等农产品,冷库里还冻着各种肉类。“我们要把种植、养殖整合在一起,统一标准,统一品牌,帮助农民把本地小杂粮、肉类等名优特产品卖到北京去。”公司老总常云伟说。据悉,去年五台县40%的冷凉蔬菜通过金道公司卖了出去。
产业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产,而要拉长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融合。“早(枣)想和(核)你在一起”,在阜平县的电商创业园里,不但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地方特色农产品,记者还看到了这样富有吸引力的“淘宝体”广告文案。“我们在淘宝上建成全省第一家县级O2O电商体验店——特色中国·阜平馆,这是创新电商扶贫机制、发展智慧农业的有益探索。”阜平县县长刘靖介绍说。特色中国·阜平馆卖鲜枣曾经创出3天销售6吨的佳绩,农民增收近20万元。
“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的巨大飞跃
经济平均数字的增长抹平不了个体差异的鸿沟,对每一个人,特别是每一名贫困人口的关怀,体现着“小康梦”、“中国梦”的公平性和普适性。脱贫攻坚要以人为核心,一个最根本的要求、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精准。
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指导思想,一项项举措瞄准贫困“病根”,实施“靶向治疗”,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飞跃。
记者曾经在顾家台村村委会的公开栏里拍下了这样的照片:张贴的《顾家台村贫困户初选名单公示》上,记录着“我村于2015年12月22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评选出贫困户52户117人。”后面还有驻村组长和村支书签名。另附3张纸详细列出52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在采访中,记者还看到了阜平县的《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户访谈问卷》,葛根庙镇白音乌苏嘎查的《“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贫困户收益表》等等,详细记录了贫困户的人数、致贫原因、四大块收入的结构比例和变化情况等等,各地对贫困户的摸底普遍到了十分精准的程度。
除了受益精准,还要产业精准。“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和市场需求,明确靶向,选择确定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特色产业。”河北省农业厅厅长魏百刚说,“比如阜平,我们结合‘九山半水半分田’和气候冷凉的特点,谋划确定了高效食用菌、山地蔬菜、林下中药材、优质马铃薯和肉鸡肉羊这‘四种两养’的产业扶持重点。”如今,阜平的食用菌产业已经引来企业投资3.8亿元,“五一”前后,一期工程6000万只香菇菌棒将陆续出菇,可带动7500个贫困户当年脱贫。
在深层机制上探索前行
“你看,农民不但有种植业收入,有工资性收入,还有财产性收入。”陈国翻开一户贫困户的台账,指着表格里的收入结构分析告诉记者,“龙头企业来建了大棚,农民组成合作社以扶贫资金入股分红,所以除了自己地里的种植收入,到大棚里打工还有工资性收入,顾家台村农民还多了一块财产性收入。”
扶贫资金怎么给?金融扶持怎么扶?产业怎么发展?几年来,在脱贫攻坚事业的实际推进过程中,各地在体制机制上做了很多有益探索。
产业开发离不开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怎样建立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利益共享机制非常关键。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巴拉格歹乡永进村有个“景堂模式”,养殖大户刘景堂告诉记者,这个模式就是由他出面,以本村20户贫困户的名义向旗农业银行借取金融扶贫富农贷款200万元,担保由刘景堂本人通过“联保+集体土地承包权及地上固定作物抵押+个人部分动物资产存栏抵押”的方式全额担保,分红按每年盈利额30%给20户农户分红。这样,带动贫困户有了稳定的分红收入,也解决了刘景堂自己的融资难问题。
金融一直是产业扶贫乃至整个农业产业中的老大难问题,贷款门槛高,越是贫困户越达不到标准;期限短,不符合农业的生产周期;规模小,贷到的资金解决不了大问题等等。各地结合实际探索了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比如青海实施利用扶贫风险资金撬动10倍银行贷款,吉林保险业扩大农业贷款抵质押担保物范围,西藏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在偏远地区设立“马背银行”“摩托车银行”等等。
扶贫产业发展决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相融。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忠堡镇发展黑猪养殖业,请来华中农大的养殖专家设计养殖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方式,打造猪—沼—果、猪—沼—菜等循环模式。在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石堤镇落叶洞村,山茶油、腊肉、猕猴桃保持着原有的土味道,当地的油茶林基地、湘西黑猪养殖坚持绿色生态的种养方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已经吹响总攻号角,产业扶贫,也承载着历史的重任长风破浪,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