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帮助
资讯 > 新闻快讯

农村改革试验区成都的先行先试创新之路

在邛崃市冉义镇,土地规模经营率达80%以上,数据背后折射的是制度的创新。

标题:让农业农村焕然一新——农村改革试验区成都的先行先试创新之路

向机制和模式发力,增强效益活力

——都市现代农业,需要组织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创新。成都积极探索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经营模式,鼓励规模经营,形成了“土地预流转+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的土地流转经营新模式,探索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核心的“农业共营制”

在邛崃市冉义镇,土地规模经营率达80%以上,数据背后折射的是制度的创新。2012年,该镇在完成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组建了10个村土地经营合作社和稻香土地合作联社。然而,长期以来,土地流转作为合同关系,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约束,双方违约成本较低,风险居高不下,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绊脚石”。冉义镇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冉义镇党委书记曹光平告诉记者,“我们主要靠‘土地预流转’和‘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两大法宝。”曹光平向记者介绍,土地预流转即是在还没有明确的投资主体前,由各村土地经营合作社与自愿流转土地的农户签订委托土地流转协议,再由合作社直接同投资主体洽谈合作、签订合同——这种方式有利于增强对投资主体的吸引力,提高市场谈判话语权。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是由保险公司为土地承租业主的履约行为进行保险,在出现违约的情况下,农户的损失可以获得赔付,避免租金打了水漂——这种方式消除了农民的顾虑。

崇州市却另辟蹊径,在不流转土地的情况下探索出了一条规模化经营的新路。崇州市副市长王成龙向记者介绍,“崇州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农业共营制’上。共营制是在土地产权明晰的基础上,为寻求破解‘地碎、人少、钱散、缺服务’四个制约和‘谁来种地、谁来经营、谁来服务’三个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记者了解到,所谓“共营”,主要包括三方面内涵:经营主体“共建共营”、经营收益“共营共享”、经营目标“共营多赢”。

在崇州市集贤镇的宣传栏上,一幅流程图形象地展示了共营制的运行机制: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折资折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获得股权收入和政府补贴;合作社聘用职业经理人负责制订和执行生产计划,可获得基本工资、收益分成、超奖短赔;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则提供农业技术、生产资料、品牌经营、金融贷款等专业化服务托管,获得服务费用。现在,崇州实行“共营制”的合作社有225个,9万多户社员,职业经理人1607人,覆盖31万亩土地,打造出“稻虾藕遇”“五星老油坊”“土而奇”等农业品牌。

“职业经理人”是“农业共营制”开展的核心力量。在成都,职业经理人被称作“考”出来的种田人。成都市农委主任许兴国介绍说:“成都市将职业经理人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只要有志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就可报名。但是,只有在通过资格审核、参加了成都市专门的理论教育和实际操作培训,经过等级评定,获得了资格证书,才可以持证上岗。”据了解,成都市在职业经理人培训上不断增加投入,从过去举办培训班,到2016年挂牌成立了专门的“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学院”,成都市不断探索着“重教兴农”的路径。

据统计,2015年,全市农民合作社6410家,家庭农场2508家,持证职业经理人6132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58.6%。

推进新村和产业相融,实现成果共享

——统筹城乡发展是改革试验的核心。成都坚持把农业产业化、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特色新村与特色农业、特色山水、特色民俗有机融合,以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实现了产村相融,避免了新村产业空心化

绿色是成都试验的底色,其农业生产素来以“绿色、健康、自然、生态”为主,蔬菜、花卉苗木、伏季水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特色鲜明。成都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走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乡村美丽宜居的永续发展道路。

成都充分挖掘潜力,结合新村建设规划布局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高端有机农业,努力实现产业上的“一村一品”,使每个新村都有支柱产业。在郫县唐昌镇战旗村,记者看到了产村融合的成效。村党支部书记高德敏向记者介绍,“战旗村在新村建设的同时,村民自愿组建了战旗农业股份合作社。合作社集中1800亩土地,规划建设了战旗现代农业产业园,现在园区内建有现代育苗中心,进驻了西南最大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建成了薰衣草农庄、蓝莓和草莓种植园等。”

在郫县安德镇川菜产业化园区,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产业园立足被誉为‘川菜的灵魂’的郫县豆瓣产业,以川菜原辅料、调味品为主导产业,目前已经进驻了几十家企业,待全部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提供上万个工作岗位。”

成都还将开放纳入试验的格局,推进乡村向城市开放,农业向二三产业开放。农村与城市资源互补,统筹城乡发展。

成都人爱耍,市区居民喜欢走进郊区和农村,这份休闲的情结古已有之。成都市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着重探索如何做大做强乡村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

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是一个集小规模农家酒店、微田园农业之乡、生态化健康小镇于一体的新村。村委会主任孙献中告诉记者,村里按照“一三互动,产村融合”的思路进行建设,把生态农业基地景观化、新村建设标准化、农业产业品牌化,实现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村里的“闲来农家客栈”,依靠优质的软硬件待客条件,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前来休闲旅游。

郫县友爱镇农科村,是全国发展乡村旅游的典范,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农家乐”。近些年来,该村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坚持把新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相融合,把村子建成了“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公园”,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目前村里从事民俗旅游接待的农户有100多家,村民依靠旅游产业驶上了致富快车道。

为了让基层党组织适应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发挥更大作用,成都按照“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的思路,探索出了“445”工作模式。成都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制度创新,基层党组织能够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助力产业规划、结构调整、品牌打造,引导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适应得了发展的节奏,跟得上改革的步伐。”据了解,2016年,成都将在全市开展全域新型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试点,让基层党组织为农业农村改革增添动力。

回望改革历程,成都的大胆创新试验和不懈探索尝试,成果丰硕,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相信在可以看到的未来,成都人会一如既往、蹄疾步稳地不断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不断地探索出更多更好的经验,成都农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上一篇:山东5年内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万人

下一篇:农家院如何对接乡村游大市场

微信公众号:cjsczzs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