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农民将成为数据应用达人
传统上,农村的IT应用较城市,会慢半拍,或者一拍,也可能是更多。从更换手机,到升级笔记本电脑都是如此。但是大数据时代,会有一个根本的变化。
简单举一个有代入感的例子:一位家庭主妇(当然也可以是煮夫)到菜市场购买一天的家庭所需,这个应用场景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相对来说,在网上配置个性化电脑并且下达订单要简单得多。
首先,这位主妇要货比三家,而且每一个摊位提供的信息都不规范;其次,食材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比如说,猪肉价格高了,她可以转而选择购买鱼,鱼也贵,她可以选购鸡蛋,问题在于,家里的孩子可能不喜欢吃鸡蛋。当然,菜市场在临近结束营业的时候,会降价,但是也可能已经卖完了。
农民是自然人,但是却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当然,通常情况下他要面对的交易环境要比前面提到的家庭主妇买菜复杂得多。很多时候,行情走高,作为交易个体他很难充分享受到溢价,但是价格下跌,则往往要承担全部市场结果。
农民之所以没有更多应用IT设备,或者换个角度,互联网渗透了所有领域,但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渗透速度则明显慢了下来。一个解释是,农民对信息服务的要求很高。当然,现在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所谓大数据,实质是非抽样调查数据。这里的关键是数据收集方式,当数据收集方式发生变化,数据分析和应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一位农户在手机APP上发布一条农产品的供应信息。在传统工业品领域,就是一条信息而已。但是基于大数据,我们知道此时,这个农户在这一时间段拥有这一农产品的供应能力。同样可以匹配有类似需求的采购方,有类似需求是,这家采购商正在采购,或者有规律性的采购行为,或者采购相关农产品遇到困难,而其他采购商在类似情况,会选择有替代性的这一农产品。
这位农户发布供应频次越高,信息描述越明确,相应服务器端匹配就越为精准。而大量的在线报价,会延伸出一个新的交易场景。
原来农户或者农产品经纪人是怎样获悉农产品行情的?通过一连串的电话,询问经销商今天的价格,当然经销商的价格信息是受局限于价格信息采集样本的,当然这位经销商可能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意识。那么现在,农户或者农产品经纪人可以实时知道,每一个市场的行情。一个山东的批发商,他既可以把货卖给新发地的经销商,也可以卖给上海的江桥市场,当然当他装完货往新发地行驶的时候,也可能中途改变目的地。
在传统批发市场中,一个很典型的现象是砸行,销地的价格比产地还要便宜。当然,经纪人或者批发商也可以重新确定销售地,但是传统环境下,这是很难得到执行的,因为在经历那么几天之后,农产品可能已经变质了。